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顏聖紘/為什麼討論「入侵物種」對台灣很重要?

  • 字級





外來入侵種議題在台灣媒體上受到關注大致始於九○年代環境運動興起,相關的法令也漸漸成形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大眾聽說過的,媒體偶爾會關注的外來入侵種,以布袋蓮、福壽螺、霍香薊、還有馬纓丹為主。後來小花蔓澤蘭、入侵紅火蟻、梨木蝨莿桐釉小蜂開始取代上述物種成為媒體新聞主角。

到了近幾年,主角換成了綠鬣蜥、秋行軍蟲刺軸含羞木,也有越來越多的公眾會在社群媒體上緊盯各種可能造就外來生物入侵的行為與政策,例如不當的宗教放生、外來活體動物走私、以保育為名的錯誤生物釋放、或是放任入侵動物的流竄。

整體來說,台灣人民與媒體對外來物種入侵議題的關切已有大幅提升,然而有關外來入侵種的中文科普書籍相當稀少。如果我們盤點包含政府出版品在內的中文書籍將會發現,大多數的書籍著重於物種的簡易鑑識圖冊、特定物種的防治作業、以及針對一般普羅大眾的宣導教育。然而有關這個議題的科學背景,政策依據,以及管理實務的難題,卻甚少有中文書籍能提供淺顯易懂與結構清晰的資訊。洛克伍德與維爾伯恩所合著的《入侵物種》則正好填補了這個需求。

入侵物種: 牛津非常短講014

入侵物種: 牛津非常短講014

入侵物種:牛津非常短講014 (電子書)

入侵物種:牛津非常短講014 (電子書)

此書分為十一章,章節的安排順序依序是現象、問題、理論、實務與願景。第一章是全球性的挑戰,揭示了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為何是一個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又如何對全球造成了各種問題。第二章則聚焦在基礎定義。經常有人爭執「何謂外來種」?「何謂入侵種」?「人類是不是外來種」?「如何判斷原生種與外來種」?「入侵種究竟會造成什麼衝擊」?這個章節提供了易懂精準的解釋。一個物種之所以從原生地入侵到另一個地區,必然是因為有人為製造的途徑與管道。第三章便解釋了各種可能造就入侵的管道。然而一個物種光是被人類從甲地傳送到乙地並不足以造就其入侵性(invasiveness),它還要能建立族群站穩腳步,並形成地盤。

到了第四章,作者便開始說明一個物種在某地區能建立族群的科學預測與解釋。首先是引介「生態棲位」(niche)的概念。Niche 這個字在經濟學上會被翻譯為「利基」,白話說來就是一個物種在某個生態系統中的角色。一個入侵種之所以能夠入侵一個區域,就必然是因為某些棲位是空著,或是因為原生種消失而被騰出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接著提到抗性。這邊所說的抗性並不是什麼免疫力,而是因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互關係,尤其是競爭與捕食所塑造的抗性。原生物種的抗性越好,就越能阻止入侵種進入。但若是外來物種的抗性越好,就有可能突破原生物種的防線而攻城掠地。一個外來物種從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到建立族群之間是有可能呈現性狀的變化,這是因為當族群規模變大,並開始適應新環境以後,其性狀有可能變得更多元,這也就是為何有時監測外來物種的適存度是相當困難的。

第五章開始談基礎的族群生態學理論。每一個物種都會在環境穩定的時候出現族群規模增長的現象,但是族群規模的增長會受到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因子的調節與制約,所以當族群規模龐大,又沒有外在因子限制空間利用的時候,生物的個體就會出現擴張與播遷,無論是自己進行或是受到人為的促進。然而每一個物種的族群規模與環境中的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都會形成複雜的交互關係,所以一種生物的族群規模有可能呈現擴張、穩定或收縮三種樣態。外來入侵物種的形成就經常伴隨著其在非原生地的族群擴張,以及被入侵地原生物種的族群收縮。這個章節比較理論性,但是對於理解入侵種立足的原因有著很大的幫助。

第六章則側重物種之間的交互關係。這本書挑出捕食原生種、排擠原生種、感染原生種,以及與原生物種產生複雜關係四個面向進行討論。捕食原生種是大家比較能理解的危害形式,例如在日月潭肆虐的魚虎(Channa micropeltes)就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入侵種捕食原生物種影響水域生態的案例。排擠原生種則是一種相當無聲無息的入侵,你甚至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原生種就漸漸消失了。好比說入侵台灣的散紋盛蛺蝶(Symbrenthia lilaea)不知道何時開始漸漸取代了台灣原生的台灣盛蛺蝶(Symbrenthia formosanus)。感染原生種則經常出現在寄生蟲、以及農業害蟲的案例。例如觀賞魚貿易就經常造就一些淡水魚寄生蟲的跨國傳染,而且難以防治。有關複雜的物種關係,在此書中舉了外來植物對本土植物造成化學相剋作用的案例是非常經典的,因為台灣環境中有大量的外來入侵植物都是靠著化學相剋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生存,進而造就自己的帝國。

第七章的難度更加提高,讀者可能必須把高中選修生物和大學一年級的普通生物學拿出來複習一下。所謂的「生態系中的各種狀態」所指的就是「動態」。我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生態平衡」這樣的用語,但其實生態系統一直都是處於動態,而不是所謂一成不變的「穩定」。但是動態之所以能夠被維繫,仰賴的就是生態系統與各種參與生物關係的複雜性,越複雜的,物種多樣性越高的生態系統,其韌性會越好。但是當外來入侵種改變了這樣的動態關係,就有可能降低整個生態系統的韌性,然後提高某些物種絕滅的風險,或是物種之間關係的瓦解。

第八章來到了外來入侵種議題的一個重點,也就是外來入侵種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這邊提到了經濟影響、人類健康與福祉,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大家可能覺得這是非常顯而易見而且容易被量化,事實上很多入侵種之所以難以被處理,就是因為其影響難以被金錢衡量。當入侵種造成健康議題,在醫療發達的社會,通常會優先選擇處理如何治療疾病,而不是移除入侵種。至於許多社會都把「環境」放在治理目標的末尾,更何況很多無聲的入侵被默默視為日常,甚至正常以後,原本的重大危害就會被抹去,甚而被美化為「增加生物多樣性」。因此各位必須注意,第八章所提到的是超過許多人容忍度的案例,但是有更多入侵物種所造成的嚴重問題通常可以被容忍,那是因為災禍還未上身,或是整個社會無力處理而決定放棄處理。

接下來進入第九與第十章,也就是防治與管理入侵物種的實務。第九章提到生物安全、早期發現與快速反應、抑制入侵種擴散,以及資產保護這四個議題。生物安全(biosecurity)這個術語經常被窄化成為管制生物醫學實驗防治細菌或病毒外洩的舉措,然而生物安全議題本身本就應該包含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這本書論述生物安全的時候採用一個寬廣的定義,我認為是可以協助大眾充分了解,外來入侵種管控的確就是生物安全的一環。這個章節最重要的一個說明則是介紹了「入侵種管理曲線」(invasion curve)。這個理論模型其實是所有外來入侵種政策管理的重要基石。了解了這個模型的含意,讀者就能理解為何早期發現與快速反應的防控成本最低,然後抑制入侵種的擴散是如此困難且成本高昂。

第十章深入探討防治外來入侵種的複雜性與困難,以台灣的案例來說,吳郭魚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嚴重入侵種,但有些學者卻認為吳郭魚提供了沿海鳥類與水獺重要的食物來源,所以這樣的相對「益處」再加上吳郭魚的數量實在太多,它就不會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移除計畫的目標。但如果這樣的想法被移植到浪犬與浪貓上,也就是替某些嚴重危害生態系統的外來種「找理由」,那就有可能造成政策的矛盾與有限資源的錯置,更可能造成社會的紛爭。這章也提到了氣候變遷的影響,因為氣候變遷會影響物種分布與適存的範圍,也會影響科學研究與政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進行預測與調適相關作為。

最後一章「深思熟慮的未來」,想告訴大家的是當外來入侵物種無所不在,外來入侵種造成的問題難以根除的時候,我們所面對的自然環境便再也不自然。如果入侵種問題無法根除,對我們人類與環境的短期與長期影響又會是什麼?人類在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戰役中究竟有沒有任何好的發展?還是只能放任情勢惡化呢?最後作者提醒,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世」,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大到足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地質年代。如果情勢已經如此嚴峻,我們究竟應該放任?與之共存?還是持續努力防止情況惡化呢?

這是一本字數不多,但是結構相當完整的一本科普書,我期望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讓中文世界的讀者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議題有更完整的理解,進而有能力評論、支持與看待相關的政策與教育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按:「21世紀的環境課」為左岸文化最新出版的牛津非常短講第三輯,精選六本小書:《生物地理學》、《入侵物種》、《火》、《人口學》、《都市計劃》、《冷戰》,從多重角度回應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如何理解並回應自身所處的「環境」?每一本書從獨特視角切入,卻又彼此交織,共同描繪人與環境的複雜關係。

「環境」成為當代世界的關鍵詞,關鍵在於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渴望。「環境」不是靜置不動的背景,而是如呼吸般與人類一起律動的「周遭」:物種在大地與海洋之間遷徙,部分入侵植物甚至成為野火蔓延的燃料;工業革命以來的人口壓力推動城市擴張,重塑人與自然的邊界;冷戰則在全球尺度上,以意識形態和科技改變了人類理解與利用地球的方式。

21世紀的環境課:生物地理學、入侵物種、火、人口學、都市計劃、冷戰(牛津非常短講 III)

21世紀的環境課:生物地理學、入侵物種、火、人口學、都市計劃、冷戰(牛津非常短講 III)



作者簡介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目前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昆蟲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昆蟲與植物之交互關係、生物擬態與警戒性,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他也積極關心公眾科普教育、資優教育、教育改革與許多社會公義事務。除了經常受邀演講之外,他也在許多媒體撰寫評論專欄,評論時事。

leplab.blogspot.com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回顧歷屆得獎作者,深入分析一次看

2024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南韓作家 韓江,創韓國獲獎的首例,也是第一位韓國女性創作者獲獎。帶你一次看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及他們不可不知的名著作品。

5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