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異世界歸來的舅舅》總在嘲弄我的格格不入。御宅族舅舅整個青春耗在電玩的史詩戰鬥,在宏大敘事中出生入死。中年回歸社會時,救世英雄卻淪為現實中卑微的社會邊緣人。嘲弄雖然刺痛,但舅舅用魔法解決現實危機,外甥歎服時,更令我尷尬逃跑。這幻想只在安慰那些一出社會就被鐵拳的學霸,現實往往相反。
現實是怎樣的?美國作家納旦尼爾.拉亨梅爾的疾病誌《我碎裂的父親》回憶,父親英挺不羈,拿全額獎學金讀貴族私校,享受在富家子弟的地盤上打敗他們的感覺,暑假卻在男童夏令營當洗碗工、去精神病院當院工。在學校始終擺出「世事與我何干」遊刃有餘的姿態,當個局外人;只有在精神病院跟患者喝啤酒聊通宵,對他才像家一般的熟悉。
●
父親大學全科滿分拿斐陶斐,教授們驚訝他清晰獨特的思維,「他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大多數人稍有不同。」「查爾斯是個絕頂聰明的學生,這一點無庸置疑,他思考極其敏銳,能夠輕鬆駕馭抽象概念,並準確抓住它們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同時,他的思維方式也異常精簡,不浪費一絲多餘的推理。然而,查爾斯的問題在於他『不合時宜』。他從不迎合師長,總是執著於挑戰權威──包括我在內。對於他不認同的觀點,他從不妥協,甚至會以最激烈的方式表達反對。」
他出了好幾本書、當上教授,在紐約娶妻生子,陪兒子開科幻恐怖片派對慶生、逛博物館、海灘戲水,感情親密。看似前程似錦,但每間大學都待不長。他總在據理力爭,不惜犯上,傷了皇城之內的和氣。
一次次被請走。遍投履歷找不到教職,仍告訴自己,「無論環境多麼不利,都不能放棄」,「知道自己交出了最好的作品,而且未來還會繼續下去,依舊讓我感到滿足。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妻子離婚攜兒遠走。兒子成年後,警方通知,在赤貧的公寓裡發現父親遺體。心臟病發。桌邊卻有一疊應徵教授的履歷,學術用書和校友名錄。員警翻閱筆記本,嘆「這不合理」,「像這樣的知識分子淪落至此──他怎麼會淪落到佛蒙特州伯靈頓市的這間公寓?」
兒子回溯闊別父親的起伏:思覺失調症在壓力下發病,相信惡勢力控制了他的思想;隱密的惡毒念頭都被人讀心,公開嘲諷貶抑。他在咖啡館自言自語跟亡母交談,失去生活自理、維持清潔的能力,襤褸多虱,流落街頭乞討為生,翻垃圾吃。也曾獲短期教職,陌生人欣賞、關心他。作者訪問的咖啡店員、銀行員、警察等,都驚訝這位紳士街友的飽學儒雅,「他懂得比我多,比我聰明」。但向下流動不可逆,即使再聰明,思覺失調症會讓人沒有病識感。
原因之一,父親從小受困於「雙重束縛」:例如兒子擁抱母親,她會渾身僵硬;但兒子放手,母親又會問「你不愛我了嗎」。無論怎麼做都不對,為此他投身研究社會學、家庭心理學。雖斐然有成,但受挫時他卻變得像祖母般敏感多疑,難以享有符合其才華努力的成就待遇。
父親忽而從被害妄想中倖存,穩定下來試圖拯救人生;忽而又被砸個稀巴爛。彈盡援絕時,寫信向大學恩師求職,但老師多年前被他發文批評可沒忘,不回。父親打電話給老同學,本該求助,卻指控老同學陰謀陷害他,威脅的幻影替他斬斷了救命索。讀來令人五內如焚。
●
兒子面對身邊思覺失調症的街友,很想問「會不會怨恨孩子們不理你,讓你獨自和疾病奮戰」。一路追蹤到書末,從警方檔案中得知,父親窮困潦倒吃霸王餐,告訴警察「我兒子付了」,兒子又深信是亡父留給他的訊息:你永遠洗不清拋下父親的罪孽。別說照顧者的疲憊絕望,即使放棄照顧,都難免傷痛。臺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14萬人,放眼城中,有幾萬人默默承受這重量?
但隨著本書走一趟異世界探險,讀者都能多懂一點點那說不清的緣由。理解病友有許多技能會因生理限制而力有未逮,減少汙名、恐懼和排除,協助社區溝通接納。讀完想了解更多,可看《來自精神病的國度》、《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
而異世界冒險犯難的舅舅們,雖未罹病,也常遭與世隔絕的社交磨難。透過本書的映照,也許會把視線焦點從追求「交出最好的作品」,轉移到過去忽略的人際場景。理解自己完美主義背後的需求,停下來,以溫柔關懷回應自己的受苦。善待自己,有如花海圍繞,溫柔的回憶將永不凋謝。
過世的父親,在故事裡又活了一次。讓讀者在為他落淚的同時,也學到此生要如何才能過得幸福。那麼這對父子,確是值得萬世流芳的勇者。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