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劉崇鳳/《與大自然通靈》──我深信,這是所有人都有的能力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你是否曾在自然野地中,因現場片刻的寧靜美好而感動過?比如為一隻飛鳥橫越天際感到生命無邊的自由,又或為一片湖泊感受到深刻的平靜而靈魂得以喘息……

多年前,我和先生在美東山徑上已徒步近一個月,每日每日都與森林共處,偶爾,我任由先生在前方消失,一人站在林下駐足看望天空。有一回,走著走著,大風起兮,風溫柔地在整座山谷中迴旋,落葉紛紛,我就在那個片刻,忽然感受到一道靈光般的意識在心底漾開:「無論從何處來,無論我們有著什麼樣的身分和膚色,都一樣,都是『這裡』的孩子。『這裡』不是美國、沒有名字,萬物皆源屬於此,我是大地的孩子,不會迷失、不可能被遺棄,無庸置疑。」那不知是風或森林給出、又或內在神性湧現的訊息?因深刻振動底心,以致十年後的現在,我仍記憶深刻。

類似這樣的感悟,隨著與大自然相處的時光愈久而愈多,像灑落在地上的糖果。我不特別分享,我發現與我有相似經驗的朋友們也不會,這些感悟多發生於瞬間,因帶有無可言說的知悟性、難以實證、可能被指稱為個人想像,於是這些經驗悄聲隱沒在眾多自然經驗者的生命裡,甚少提及,但不代表不重要。那些自然中出現的吉光片羽之珍貴,超越了自我,我能做的是把經驗置入文學作品,卻忘了文學的美感可能將真實性掩蓋,使讀者忽略現實的重量──它真確發生過,而且很普及。否則古往今來,不會有這麼多自然寫作作品誕生!如環保教育之父李奧帕德的《沙郡年記》、又或美國國家公園之父謬爾的《夏日走過山間》

沙郡年紀(二版):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世紀之書・自然經典系列】

沙郡年紀(二版):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世紀之書・自然經典系列】

夏日走過山間:博物圖鑒版 (電子書)

夏日走過山間:博物圖鑒版 (電子書)

這一天,我讀到《與大自然通靈》一書,楊美芬老師以既有的學術背景,廣羅世界資訊庫研究、尋找相關經驗者訪談,組織各種瑣碎的超自然經驗,將其知識化,以淺顯的文字揭開「自然靈性」的存在與意義,公諸於世,不覺眼睛一亮!原來這些經驗可以被結構化並邏輯清晰地說明,並與當代科學相應。

英國『宗教經驗研究中心』的創建者哈代從一位生物學家轉而研究宗教經驗……該中心持續長達半個世紀的案例徵求,至今擁有超過六千筆經驗報告以及相關的研究論著……正是因『他認為人類的靈性面相被生物學家過度忽略,而這個面向在物種的生存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哈代相信,人類內在的靈性不僅存在,更深刻影響演化的進程與方向。

與大自然通靈

與大自然通靈

「自然靈性」其實比我們所以為得還更日常,雖然「是一種神聖的、超越的、知悟的意識狀態」,但是「它發生在尋常角落,一般所及之處,就在我們呼吸、感嘆之中,仰望、俯視之間。」走入大自然中能與各種自然成員(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互動,在心領神會間擴展意識,就可能經驗。美芬老師引用格里姆與塔克合著的《生態與宗教》一書說道:「萬物有靈是指人和某些力量在自然景象中的關係,而不是固定在自然現象中的某種超自然力量。

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震盪,這些經驗古往今來不停被人們所歌頌、所創作,從書寫(如各國知名自然寫作經典)到動畫(如迪士尼卡通或宮崎駿動畫)到影像紀錄(如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而有更多不具名者分享自身真實經驗,造成認知上的改變、對生命價值觀的轉化、以及更強化與地球環境的連結。

「石頭磁帶事件」講述的是2002年一個人自駕至一處無人煙的森林空地,甫下車即發現不對勁:「一個奇怪的感覺瞬間籠罩我……」事後得知,那地點正是二戰期間一群空軍英雄的犧牲處。當事者當下既無恐懼,也不認為需解釋,只是「明白」;一位獨自走在夜歸路上的女士,偶然聽到來自星空的音籟:「我完全知道我正聆聽著無數空間的樂音……」之後這位女士請教了軍隊無線電單位的指揮軍官,軍官指出星星們確實會發出像無線電般的聲音,只是人類耳朵無法接聽這些訊號,還有另一位海軍朋友有過類似的經驗。

自然契機的發生皆無可預測,書中各種現身說法的例子鋪展出人類意識拓展的多元可能,讀著讀著總讓我想起在台灣中級山原住民部落某夥伴的經歷、又或哪位野生動物研究員分享某不為人知的感官經驗……這些經驗與其說神祕,不如說是待研究分析的領域。我們的老祖宗早早知曉「萬物有靈」、人類尚自詡為「萬物之靈」,既如此密切相關於「靈」,將之變成知識甚或常識,是重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將奧祕而神聖的啟示歸之為超自然事件,而將理性的認知與邏輯推論視為人類文明養成的心智能力,但是顯然地,從文明智慧到奧祕啟示之間,存在一種自然與超自然可以交互作用的精神活動……心靈從自然世界進入到超自然世界,這就是我們為『自然靈性』定位之所在。

將靈性與知性接軌,成為集體意識的一部分,是我們期待的未來。

作為華人世界第一本討論「自然靈性」的專書,我為《與大自然通靈》喝采,真心感謝美芬老師首開先聲,這樣的論述,早該在東方世界存在而且一點也不奇怪。讀完不免困惑:華人世界竟直到現在才出現專書嗎?中華文化早有莊子和陶淵明走在前頭,依東方傳統天人合一的思考、到當今本土自然書寫方興未艾,我們理應有更多底子和資源能探討啊!

於是學科的邊界開始消融了,文史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學間可以互通有無,跟隨美芬老師的書寫,我遂發現一次又一次靈性與知性的相遇:「基於認知的理性與永續的共識,『自然』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而自然靈性正好結合了對自然的知性,與來自信仰的靈悟。

《與大自然通靈》不只是一本書,它在台灣的出版是一個行動。如同一生關切生態倫理與生態教育的李奧帕德,他創作和行動的起因皆奠基於自然山野,卻改變了社會:「推動嚴肅且龐大的生態運動,需要來自對自然的熱情與尊重……從中滋養的綠色靈性與堅定的行動力量,正是本書召喚人心中『自然靈性』」的本意。

與大自然通靈 (電子書)

與大自然通靈 (電子書)

 


作者簡介

帶有八分之一大武壠族血統的客家女子。幼年體弱多病、少年叛逆逃家、青年上山下海、中年返鄉自觀,台灣山林引動她書寫,大海則教她舞蹈與吟唱。大學時代登山至今,喜愛傳統高山縱走和長距離步道健行,著迷於生態心理學和登山社會學的探討,以土地、族群和心靈為動力,書寫成為至深良伴。
  作品:
  《人生有病才完整》(與張卉君合著),大塊文化,2023。
  《女子山海》(與張卉君合著),大塊文化,2020。
  《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遠流,2018。
  《我願成為山的侍者》,果力,2016。
  《活著的城:花蓮這些傢伙》,寫寫字工作室,2014。
  《聽,故事如歌:邊疆抒情搖滾》,天下文化,2008。

部落格:「甲板」 milkhu.blogspot.tw/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女性生與不生,究竟是個人選擇還是被選擇?

生與不生,都有旁人給意見,但生小孩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啊!為何選擇不生育的現代女性越來越多,少子化若無法避免,我們可以做的事是什麼?

11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