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裝酷。」
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的主唱Morrissey這樣說。
如果你自覺邊緣、小眾,與主流格格不入,那你的確不用裝酷,因為你本來就很酷。Morrissey接著說:「人們確實需要一種不同的聲音,而我們正好提供了這個選擇。流行音樂的面貌已經變得太死板、太乾淨、太安全、太整潔了。」
音樂需要不同的聲音,文化也需要不一樣的角度,才酷。
積木文化全新書系CULTURE+
文化是眾聲交集的場域,我們可以乖乖地敘述歷史,也可以發揮好奇心,闖進未知地帶,探索被忽略的角落。世界愈變得擁擠,我們就愈應該放眼邊界,或潛入縫隙。
當我們遇到《1984:流行音樂變酷的一年》這本酷酷的書,我們就更確定這個想法,並且動念,不如成立一個新書系CULTURE+,去推介更多另類視角,拓寬文化場域。
流行音樂最激動人心的就是開場,無論是一首歌的懾人前奏,還是演唱會的第一首歌,我們都渴望著躁動的心得到回應,苦悶刻板的生活能夠跟隨節拍,重新融入一股熱流。1984年就是這樣的開場。
作者Ian Wade就像這本書的DJ(他本身真的是DJ),從第一章的法蘭基勇闖好萊塢,到終章的WHAM!,超過二十個樂團、歌星、音樂人,在Wade的混音調配之下,一同走進漆黑中閃爍異彩的舞池載歌載舞,揭開了眩目舞台後面,流行音樂的隱藏章節。
重回1984,跨越界限
瑪丹娜、皇后合唱團(QUEEN)夠酷了吧?但本書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真的出櫃了。罹患愛滋病的QUEEN主唱佛萊迪‧墨裘瑞,在逝世前才承認自己是同性戀;雖然喬治男孩說她是「活在女性身體裡的男同志」,擁有眾多同志朋友和粉絲的瑪丹娜,也只是繼續活出一個不一樣的女性而已。強調性向可能是標誌性的事件,例如艾爾頓‧強早在1976年就公開自己是雙性戀,一開始就在外形上顛覆傳統的喬治男孩,也選擇在文化俱樂部冒起時期便坦言自己有多重性向。要知道在當年的恐同環境,形象比較另類就足以掀起爭議,出櫃更可能招致危險,但無論有沒有出櫃,才華橫溢的喬治‧麥可早已憑歌寄意,深深打動追隨者,猶太祭司樂團主唱哈爾福德也一直隱藏性向,但並不妨礙他創作出極大膽的歌曲,大膽到被當時的家長群列入「骯髒十五曲」,受盡唾棄,同時萬人崇拜。
因此在表面的「酷」底下,更重要的是「跨」得夠酷,「跨」不是誇張,而是跨越禁忌,拒絕定義,並鼓勵大家尋找自我、表現真我。分明是同志的席維斯特也沒有刻意打造同志歌曲,而只是唱出真實人生,實踐陰陽共存的美學,從而奠定同志天后的傳奇地位,瑪丹娜的歌就像派對,邀請每個人參與,而她也身體力行,向大眾宣傳反恐同的訊息,致力維護愛滋病患者的權益,一直擔當LGBTQ+的堅定盟友。
從第一章法蘭基勇闖好萊塢的〈放鬆〉開始,列入本書歌單的,即使不是極盡挑逗挑釁之能事,也多少激起了爭議。這些巨星或先行者,未必有刻意經營同志形象,也可能顧慮到事業發展而不出櫃,但個人魅力和心之所向,就是擋不住,我們也可以說是時代的趨勢使然,他們走在前沿,以富感染力的作品深入時代精神的潛流,感召更多同路人,就算社會氛圍多麼壓抑,瀰漫的敵意反而更激發他們堅定身姿。比實際上的個人出櫃更重要的,是這場從1984年開始的集體變酷,讓流行音樂跨越界限,跨到更流動的層次,與未來的酷兒文化悄然攜手。
酷酷的書,也很有愛
酷兒、LGBTQ在今天不算什麼新鮮事,在台灣或歐美各國,坦承自己非異性戀的性向以至同性婚姻,也早已不再令人側目,但放眼世界,不同程度的標籤與壓迫仍然存在,與主流價值觀相比,同志文化、酷兒族群還是「太」開放了。
即使置身主張多元的社會,發出某種聲音,也需要過人勇氣,更何況是在保守、壓抑的時代?書中的主角們之所以傳奇,之所以獨樹一幟,並不單純因為他們夠酷、夠同志,而是面對歧視橫行、愛滋病蔓延的困難時代,他們仍能突破重圍,唱出本色,以才華逆轉時代風氣。
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流行音樂真的很重要」,一開始覺得這只是因為對他的個人成長歷程很重要,所以才如此感慨,但看完流行音樂這段從一九八O年代一路走來的曲折,才開始明白有多少孤寂的心靈和失散的聲音找到了共鳴,而今天豐富的文化面貌又是多麼得來不易。這是一本酷酷的書,更是很有愛的書。
保持好奇,想像未來
我們被帶回現場,不只是膜拜巨星,親炙他們投入演出的光與熱,也能從中體會他們對一個更多元開放的未來和對成功的渴求同樣熱切。
也許現在正是時候。資訊爆炸,一方面造成新的閉環和疲態,但前所未有的流通也給了我們契機,去跨過時空的藩籬。打開串流平台,什麼類型和年代的音樂都找得到,我們注定不必隨波逐流、追趕熱潮,更不必限制自己。說不定你還沒找到那些真正影響你生命、屬於你的金曲。
作者說,包容是演進的過程。沒錯,所以需要回頭去發現,並重新致敬,從而想像未來。+號是包容,也是期待,期待你的那一份很酷的好奇心。+號真的很重要。
積木文化主編
生於1984,期待閱讀可以變得更酷的文字工作者。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