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潮社的資深總編輯新井久幸,長年擔任懸疑推理類新人獎初審、複審,還曾負責伊坂幸太郎、道尾秀介、米澤穗信等暢銷作家的作品。在《原來謎團是這樣鍊成的》中,他用專業經驗和知識,為大家解密懸疑推理小說的創作「鐵則」。懸疑推理小說的「三種神器」是什麼?如何埋設理想的伏筆?什麼是「有寫出人味」?為何新人獎的寫作指南不可信?哪些書讀愈多愈能奠定懸疑推理的基礎功力?……作者都娓娓道來。
今年初,凌宇出版社向台灣讀者募集,創作/閱讀/編輯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新井老師都親自為你回答!一起來看看這次精彩的問答。
作者簡介
Q1:新井先生認為過去的推理小說首獎作品與近期的首獎作品有什麼不同?是情節方面、題材方面或是呈現方法方面之類的嗎?這些不同,有反映出日本推理文化的改變嗎?
A:我喜歡著重以解謎為樂趣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本格推理小說」,如果要我選出歷年最佳作品,有極高的比例經典作品會排在前幾名。我認為這是因為「驚訝」這種元素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性。
因此,即使是相同的題材或詭計,只要換個舞台、用現代的巧思重新包裝,應該就能夠讓人感受到新鮮有趣。
畢竟,現在看來,早期作品的文字有時顯得生硬,或是文化背景讓人難以親近。若是利用現代化的文字和背景設定來加以改編,或許可以為那些作品注入新活水,使其以當代作品的樣貌再次吸引讀者。不過,直接使用原有的題材或詭計,就會變成「抄襲」,這一點應格外留意,必須透過變化或表現手法做出區別才行。
Q2:新井先生在書中提到,某位作家表示:故事裡最重要的是給偵探的「輔助線」。有沒有更具體的例子呢?像是在《名偵探柯南來》中,少年偵探團在旁邊聊天的內容,恰好讓柯南得到破案的靈感,這種算嗎?
A:我不太清楚「柯南」中的具體場景,但我想像中的情況是,與事件毫無關聯的事情或對話成為了切入點(提示),進而成為解決事件的線索。
如果突然就想到解答,會顯得牽強且過於便宜行事,因此在推理過程中,加入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鋪陳作為緩衝,這樣的安排才能產生說服力與真實感。
例如,一支沒有墨水的原子筆,卻解開空白遺書的謎團(因為死者在彌留之際神智不清,沒有注意到墨水已經用完,以為自己寫下了什麼。雖然看不見字,但因為留有筆畫的痕跡,所以用鉛筆之類的工具輕輕塗抹,就能看到筆跡),諸如此類的例子。
Q3:有關改稿,很認同新井先生說比起「寫到截稿」,更重要的是「改到截稿」。但實際上,會落入越改越心虛的狀況,每次都會有漏掉的錯誤,或者是覺得修過會更好的文句。是否有改稿時的重點可以提供給寫作者參考?而不像無頭蒼蠅般到處糾結在可能不重要的細項裡。
A:我建議要隔一段時間後再重新閱讀,並且要通篇仔細地閱讀。
作品剛寫完時,往往會有種興奮感,對內容也記得非常清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情緒會冷卻,對細節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若是稍微等一段時間後,比較能夠客觀地看待作品,而且也請第三者閱讀看看,有助於發現自己忽略的問題。
在改稿時,若只糾結於某一部分細節,可能會忽略前後文的脈絡,因此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也是很重要的。至於改到最後,能夠對自己滿意地說:「我已經盡我所能了。」當然是最好的,但實際上並不容易,所以大概只能在截稿日前不斷掙扎吧。
Q4:有關請第三人看稿,新井先生有提到,比起愛看書的第三人來說,不愛看書的人會是更好的選擇。但因為不愛看書的朋友常無法具體說出建議,最終變成模糊的「還不錯」或「沒那麼吸引我」。想請問,您會不會給第三人明確的回饋方向,例如:謎團的可行性、對主角塑造……。如果會,新井先生如何判斷希望搜集哪方面的問題?
A:在反覆閱讀稿件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寫讀者能看懂嗎?」、「謎題會不會太難?」、「伏筆會不會太明顯(故意的)?」等疑問,讓自己也變得不知所措。因此我會準備一些具體的諮詢事項,像是「角色的行為是否合理」,或是「讀起來是否有趣」等問題。
對於不習慣表達感想的人,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問題,在他們閱讀之前就先說明:「我比較在意這些地方,希望你在閱讀時能特別注意一下。」這樣也有助於對方提供具體的反饋。
Q5:「職人推理小說」容易遇到案件涉及專業用語或需要大篇幅建構基礎知識的狀況,一來怕解釋不清造成讀者無法理解,二來又擔心解釋太多讓讀者不耐。請問新井先生如果遇到這類狀況,會提供什麼思考重點,讓寫作者在解釋和篇幅中做出取捨?
A:我認為,就算沒有解釋也不影響理解情節推進的專有名詞,只要能傳達最低限度的說明,或營造出應有的氛圍就足夠了。讀者會想要知道故事的後續發展,如果出現無關的冗長說明,反而會讓人感到厭倦。
此外,即使是必要的解釋,也應該視需要逐步揭露,分散在各處,而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因為如果是長篇的解說,很有可能會被讀者直接略過。
Q6:您在書中提到日本的徵文獎是以長篇為主,那評審們會怎麼分配人力來閱讀這些稿件呢?
A:一般來說,首先是初審,會由外部的書評家或公司內部人員分工閱讀所有投稿作品,從中選出大約十分之一的有趣作品進入複審。接著由主辦單位的事務局(編輯)閱讀全部複審作品,決定入圍決審的作品(大約四到五部)。
入圍決審的作品由評審委員(作家)閱讀,然後決定獲獎作品,這就是大致的評選流程。
過程中,評審重視的,不是「完成度高,但已看過類似題材的作品」,而是「雖然不成熟,但這種東西我從未見過」的創意及故事的新穎性。雖然文筆可以越練越好,但創意發想與說故事的方式,恐怕還是有某種資質存在。
Q7:請問新井先生,有沒有哪位作家和哪本作品,是身為編輯的您印象最深刻的?
A:如果被問到在編輯生涯中最喜愛的一本書,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伊坂幸太郎的《重力小丑》。
這本書是作家伊坂幸太郎廣為人知的契機,也是作為編輯的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認為很棒的作品」確實得到了世人的認可。關於這本書,能聊的話題很多,詳細內容有機會下次再說吧(我可以講上一個小時)。
Q8:請問新井先生在閱讀投稿作品時(或是讀者打算創作小說時),「致敬」和「模仿」這兩者如何區分?是否有分配在自創作品中的比例原則?
A:這取決於我讀完的印象,是否能感受到對既有作品的愛與敬意。要如何將自身對作品所感受到的愛,具體化為文字是很困難的。當然,直接照搬是不行的,不僅看起來只是在「利用」,也讓人覺得缺乏敬意。
我也討厭不經意就劇透原作的作法,因為這同樣是對作品缺乏尊重。如果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礎上加上現代的調味,並融入自己獨特的詮釋,這樣既可視為一種延伸創作,也稱得上是對原作的致敬。
Q9:請問新井先生如何看待「犯罪小說」和「推理小說」的異同?創作前是否要先確定自己是以犯罪小說或推理小說為主軸?
A:如果作品的重點是描寫犯罪本身、社會背景以及犯人內心的陰暗面,那就比較屬於「犯罪小說」;如果是以解謎的趣味為主軸來展開故事,則應該歸類為「推理小說」。
最重要的是,自己最想寫什麼樣的內容,根據這一點來選擇最適合的類型,才是最好的方式。
Q10:請問新井先生有自己的寫作計畫嗎?會不會想自己創作懸疑推理小說?另外,針對這幾年創作懸疑推理小說的趨勢變化,會想寫第二本寫作書嗎?
A:關於懸疑推理小說,雖然我有想寫作的念頭,但作為懸疑推理小說迷的一員,我不想寫出無聊的作品,目前也沒想到讓自己感到興奮的題材,所以我現在並沒有打算寫小說。如果哪天突然想到什麼超棒的題材,我就會想試著寫寫看。
至於第二本寫作書,目前也還沒有具體的規劃。不是說完全沒有能討論的題材,但要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討論作品,確實有其限制,若要深入討論,又勢必在某種程度上觸及作品內容,這之間的平衡實在很難拿捏。此外,我有很多想記錄下來的作家軼事,不過這些作家不僅仍然健在,而且還相當活躍,所以這部分也很難著手書寫。
Q11:新井先生您好,我是出版社的編輯!我們出版社也會舉辦徵文獎,目前主要招收推理小說類別,未來可能會拓展至其他類型。不過,每年收到的稿件品質很容易參差不齊。想請教您,作為徵稿主辦方,除了提高獎金外,是否有其他比賽規則上的調整能提升稿件品質的穩定性呢?
A:我確實有感受到每年投稿作品的品質差異。雖然這與品質的穩定沒有直接關聯,但根據我的經驗,若取消作品的字數(篇幅)上限,無謂的冗長作品就會減少。這可能是日本特有的現象,因為過去流行著一種奇怪的標準──要寫到規定字數上限的九成──導致許多作品明明沒有必要卻寫得很長。
以前稿紙張數規定在350到1000張(編按:日式四百字稿紙)時,很多作品都接近900張;但當我們取消上限,只規定最低張數350張以後,作品的字數大多穩定落在500到600張之間。
不過,有時候還是會收到篇幅非常長的投稿,這點還是很令人困擾。
Q12:想請教新井先生關於第二章末提到的「伏筆配置要如同富士山般高低起伏」,能不能再多做說明。例如,有效的配置比例,或是推薦參考的作品?近年來的長篇懸疑推理小說好像流行在結局不斷翻轉「真相」,好奇您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什麼看法?
A:富士山的外觀,只要搜尋圖片就能理解,接近山腳處的坡度是平緩地向外延伸。理想的劇情安排也應如此,是能夠均勻、逐步地埋下伏筆並將其揭露,直到故事的高潮。
但由於無法保證讀者能記住故事開頭所提到的伏筆,因此有必要以不同的提示,讓讀者回想起來。綾辻行人的《殺人時計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事中到處埋著大大小小的各種伏筆,當真相揭曉後,讓人不禁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
所謂的「翻轉」確實很流行,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常看到「總之就是要讓人嚇一跳」的情節也稱為「翻轉」,這其實已偏離了原意。原本,「翻轉」應指整個世界觀被徹底顛覆所帶來的震撼與衝擊,並非只是單純讓人吃驚的情節。
懸疑推理小說的讀者,多半是為了感受「驚訝」而閱讀的,因此那些能夠一再帶來這類閱讀體驗的作品會受到歡迎,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像這樣只是消耗詞語本身的意義,會使讀者漸漸對其無感,我個人希望這種情況不要再繼續下去。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