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幸福,會一次又一次靠近真正渴望它的人──專訪三浦紫苑談成名作《真幌站前多田便利軒》

  • 字級

 


▌「寫過的所有角色裡,我最喜歡行天。」


Q:松田龍平還詮釋過您的《編舟記》,兩個角色:行天和馬締,各有哪些魅力?

A:關於馬締這個角色……畢竟編字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也需要毅力,不是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人就不適合這項工作。所以我讓馬締人如其名,是個非常認真的人,與行天截然不同。不過在有點怪這一點上馬締和行天是共通的。馬締不會像行天那樣突出奇招,把周圍的人耍得團團轉,雖然他會默默地把周圍的人耍得團團轉啦。我可能特別喜歡這種人吧。他們沒有惡意,只是純粹地忠於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對他們而言,世人的眼光,地位或金錢什麼的都不重要。他們可以說是自由的人吧。我可能是因為喜歡,也想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才會讓他們成為主角吧。我覺得他們是理想人物,所以想寫這樣的人。


Q:寫過的所有作品裡,三浦老師最喜歡的角色是誰?

A:要說是誰呢?應該是行天吧。

要說最想成為的人,那肯定是行天。行天真好啊。他本人應該完全不在意這些吧。如果能像他那樣生活該有多好。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自己被怎麼看待都無所謂,但內心深處仍然是個溫柔的人,這真的是理想。


▌靈感枯竭就去睡覺

Q:寫作25年,這期間曾經有過倦怠、沒靈感、不想寫的時候?

A:寫作總是會有什麼都想不出來,趕不上截止日期這類時候。這種時候我會去睡覺,往往是這樣,最後果然趕不上截止日期,但想不出來也沒辦法。第二天還是想不出來,然後又去睡覺。就這麼回事。雖然最後還是會寫出來啦。

倒是現在可能是我靈感乾枯期吧,總覺得狀態不太好,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也跟年紀有關吧。以前比較容易有靈感的。也可能是因為正逢春天花粉旺盛季節,整天腦袋昏昏沉沉的。

Q:這種時候您要如何克服?

A:總之就是睡覺。

Q:平常休息不工作時,您會做些什麼?

A:這題答案也是睡覺,我真的很喜歡睡覺,只要有空就想鑽進被窩裡。

休假都在做什麼呢?就是看看書、看漫畫吧。基本上休息時也在看書。然後我在陽台上種了一些盆栽,偶爾會打理一下、換換盆之類的。還有……我都在做什麼呢?啊,偶爾會去泡溫泉吧。但真的只是偶爾,一年頂多一次。我好像沒有特別明確的「休息時間」,因為一直都待在家裡,雖說是工作,但大多數時候都在睡覺。不過還是會著急寫不出來,或者思考接下來該寫什麼,所以沒有工作告一段落後就休息這種感覺,無法明確地轉換。至於轉換心情……旅行嗎?我不常去,一年大概一次吧。通常是因為出差,比如採訪之類的,或者參加書籍相關的活動,和大家說說話。這樣算來,每個月還是會有一兩次外出,不過畢竟是工作……但到了當地會吃點好吃的,也算是一種放鬆吧。大概是這樣吧。完全放空的旅行,一年大概就一次吧。

Q:《當墨光閃耀》會不會有續集?

A:我確實覺得好像能寫個續集呢。不過該以什麼形式來寫、能不能馬上動筆還不確定。但總覺得這兩個人接下來似乎還能有所發展。這本書講的是兩位主角合作幫人代寫書信,但我最想寫的並不是代筆寫信或者是書法。從一開始,我想寫的就不是書法家的生活,也不是代筆寫信這份工作。我想表達的核心是別的東西,所以沒有深入描寫代筆寫信這份工作的細節。話說回來,代筆寫信其實和便利屋很類似,委託者往往背負著各樣事情,應該有很多發揮空間吧。但以書信代筆為主題的小說,東、西方都有不少作品了。如果能下點不同的工夫,我是很想再寫的。
當墨光閃耀

當墨光閃耀

Q:在揣摩男性角色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我經常忘記加入刮鬍子的描寫。明明不像是會留鬍子的角色,早上我卻只讓他洗個臉就結束了。但實際每天都會刮吧。雖然也有比較稀疏、不需要天天刮的人,或是皮膚敏感、不想天天用刮鬍刀的人,但每天早上刮鬍子的男性還是比較多吧。這種細節,我總是會忘記。畢竟不是我的習慣,很難完全設身處地去想像。這確實很難,我也常常反省。又忘了讓角色刮鬍子了,那他鬍子豈不是濃到不行?

此外,我不會讓男性角色表現得過於傲慢,對他人產生壓迫感。不只是對女性,對周遭人也是如此。如果是角色的設定就沒問題,但如果不是,我會儘量避免。不過,有時我也會刻意讓角色那樣說話。比如《編舟記》裡的西岡是個神經大條的人,他在心裡想著:「她是醜女,但滿可愛的。」我一邊刻意這樣寫,一邊也在心裡叫西岡坐下好好反省。但如果不是像這樣刻意為之,我不會讓故事中登場的男性表現得無禮、神經大條,或者帶有壓迫感。

Q:女性角色呢?

A:相反地,女性角色的話,我倒是希望她們能夠做自己。或許這樣的標準不合適,就當今社會而言也可能不太妥當,但我還是這麼做。或許放在實際社會去思考,這樣會是剛剛好的。畢竟現實社會中還是有很多臭大叔的發言,讓人忍不住想叫他適可而止,所以我希望描寫出與此不同的人物形象。


▌幽默與嚴肅並存的寫作態度

Q:如何在嚴肅的主題中鋪排幽默的元素?

A:這倒是有意識在做的。我想寫一些比較嚴肅的主題時,我不會直接寫,而是會像您剛才提到的那樣,用幽默包裝起來。可能要仔細讀,才能真正理解。我希望讀者能單純享受閱讀的樂趣,但同時,他們會從行間字裡,或是角色細微的情感變化中,察覺小說真正想探討的事。我不會直接表達某種主張,會儘量避免這種寫法。

Q:有沒有很想寫但還沒寫的職業或主題?

A:有的,我一直很想寫「相信」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一直在思考,信仰或者宗教對人類而言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我在日本出生長大,大多數日本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我也是如此。人們對不同的宗教和信仰這些宗教的人都是抱持著敬意的,但大多不會信得很深。不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能做到完全不相信任何事物嗎?比方我們不會懷疑錢能不能用,會理所當然地相信這些貨幣是有價值的。像這種相信,它的心理層面究竟是什麼呢?無論是從宗教的層面,還是變換各種形式,我一直想從不同的角度來書寫。這個想法從我十幾歲時就一直存在,目前為止的作品也多少談到了一點,但我想更深入地往下寫。


▌想再來台灣吃美食!

Q:對台灣的印象?

A:大約三十年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去過台灣大概一個星期。料理真的很好吃!這應該是去過台灣的人都會說的話。還有台灣給我的印象就是充滿活力。百貨公司營業到很晚,夜市也非常熱鬧,一直開到深夜,然後早上大家又會在外吃早餐,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文化。台灣人好像不太會在家裡煮飯,因為外面有許多便宜又好吃的食物。既然有專業的人在做這些料理,當然就去外面吃比較好啊。這個模式真的很棒,對雙薪家庭來說應該也很方便,畢竟家事的負擔會減少嘛。為什麼日本沒有這樣的文化呢?

另外,那應該是道教的廟宇吧?我分不太清楚那是佛教還是道教。當時,台北寺廟境內裡有幾位老爺爺,他們從家裡帶來浴室洗澡用的那種塑膠椅,坐著一邊曬太陽,一邊聊天,看起來非常愉快。旁邊不知道是流浪狗,還是其中某個爺爺養的,總之就在那裡晃來晃去,爺爺們就跟狗玩,感覺非常愉快。這也是很棒的文化。日本的長輩們雖然也會在神社站著聊天,但像這樣帶椅子來長時間聊天,我倒是沒見過。這樣的文化,如果日本也有就好了。

還有,台灣同婚合法化了吧。聽取民意後制定法案,這也是一種活力的體現。相較之下,日本在社會變遷的速度上確實比較慢,我覺得這可能也和活力的差異有關。畢竟,有一堆好吃的夜市料理也會造成影響吧。

真希望能引進台灣這種生活模式!我真的很討厭做飯、家務、掃除之類的事,但又沒辦法不做。我住的地方附近幾乎沒有餐廳,是在離車站有點距離的住宅區。最近開始有外送服務,但當我要叫外送時,卻被說我住的地方不在服務範圍內。到底是多偏僻啊!這裡的飲食環境真的很糟糕。越來越想住在台灣了。感覺那樣的生活會比較好。雖然只是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台灣給我的感覺充滿活力,好想再去一次,也想吃那些美味的料理。

Q:有沒有想對現在接觸此書的台灣讀者說些什麼?

A:東京給人的印象,一般就是像淺草、銀座、六本木……這些大型街區吧。觀光客容易選擇造訪的地方,通常會因而變得有名。以台灣為例的話,對外地遊客來說,可能就是台北的101或夜市。但這些以外的,像是當地人日常生活區域,往往才可以讓大家感受到日本真正的城市氛圍。或許,從這裡可以發現台日的共通點,或一些完全不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享受這些樂趣。

這些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地方嗎?來瞧瞧。嗯……雖然寫的都是些小事,但故事中各種事件不斷發生,希望大家真的從中獲得樂趣!


————————————
這次造訪三浦,完全感受到沒有距離的親近,可能是讀多了三浦老師的作品,一見面就有種熟悉感。

多田便利軒已經問世快20年了,之所以歷久不衰,正因為三浦紫苑用輕快、不同於傳統文學的筆法創作出兩個不是家人,甚至連朋友都算不上的傢伙,卻發展出逗趣又親密,讓人回味的關係,那是都市中曖昧又真實存在的人際關係。三浦紫苑說過:「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關係是語言所無法完全涵蓋的。」語言無法涵蓋,但小說卻能捕捉?是的,因為「故事會讓它們慢慢顯現。」

小說是虛構的,三浦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從中看到真實生活裡無法言喻的連結。書中的人物,不論是特種行業的女子、孤僻的老人、沉默的少年……這些內心破碎卻依然努力生活著的大人,都彷彿是一部分的我們,我們在虛構中得到真實世界需要的力量,這正是三浦小說的力量。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軒系列(直木獎得獎作品,三浦紫苑成名作,系列熱賣150萬冊) (電子書)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軒系列(直木獎得獎作品,三浦紫苑成名作,系列熱賣150萬冊) (電子書)



三浦紫苑與本次採訪者,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左)、編輯王琦柔(右)。




作者簡介

基隆人,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出版社編輯及書店行銷。 現居東京,從事多語言在地化工作,業餘熱衷油畫創作, 偶爾翻譯筆耕。

 延伸閱讀 
  1. 1
  2. 2
  3. 最後一頁
  4. 最新文章一覽

回文章列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李琴峰特輯】作家是永遠的異鄉人:首位獲得日本芥川獎的臺灣作家 李琴峰

    「之所以能存活之今,我仰賴的是知識與文學的力量。知識賦予我客觀視野,使我得以抽離自身體驗,在時間與空間上拉開距離,客觀看待自身的處境與狀況,同時也獲得了摸索自身苦痛根源的線索;文學則賜予我表達的手段,使我得以將自身的絕望、無力、憤怒、憎恨、憂煩、苦悶等主觀情緒,加以消化昇華。」─摘自李琴峰獲獎演說文

    3502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李琴峰特輯】作家是永遠的異鄉人:首位獲得日本芥川獎的臺灣作家 李琴峰

「之所以能存活之今,我仰賴的是知識與文學的力量。知識賦予我客觀視野,使我得以抽離自身體驗,在時間與空間上拉開距離,客觀看待自身的處境與狀況,同時也獲得了摸索自身苦痛根源的線索;文學則賜予我表達的手段,使我得以將自身的絕望、無力、憤怒、憎恨、憂煩、苦悶等主觀情緒,加以消化昇華。」─摘自李琴峰獲獎演說文

35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