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讀第二遍,我才漸漸明白那種共鳴感從何而來。
那些相似的感悟,從旁觀生死的無奈感而來,從人活在世上的種種不得己而來──我們生而為人,總是無能為力,又不得不上下求索。
第一個故事叫〈追尋恐龍的足跡〉。剛從出版社辭職的女主角因參加國中同學的喪禮而回到老家,遇見暗戀過的男同學成哉,受其邀請下,一同飛往他的故鄉蒙古探望他的義父母,展開一段體驗異文化的旅途。深埋在主角記憶之中的愛意,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隨著千萬顆被點亮的星斗逐漸萌生,卻又不時被草原上簡陋的生活所擊潰。
在草原上露天上廁所、在蒙古包內被風暴聲嚇得不敢入眠,聽見蒙古人死後會以鳥葬的方式被鷹獸啄食回報大自然──這些衝擊,洗刷了主角無用的自負與自卑,重新審視「人」生活裡面最原始、最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在此之前女主角在大城市生活,得到夢寐以求的工作後,失落感反而變得龐大:「到底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還是我正被別人的期望控制了自我價值和情緒?」
女主角漸漸從體驗草原文化的不適中,理解出自己在社會裡感到格格不入是正常不過的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形狀,如同大自然中蜿蜒扭曲的山脈,不存在完全平坦又筆直的東西。只有城市人才會用水泥抹掉所有自然的形狀,營造工整一致的環境。科技上的便利不一定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只有心靈上不被束縛,就算處處不便,也算是生命中最純粹的自由。
「如果遇到了瓶頸,就要去更寬廣的世界。在狹小的世界掙扎,只會讓自己的心胸變得狹窄。」沒有一種最好的生活,只有最貼合自己靈魂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世界之大,青蔥草原上曾經響起過恐龍腳下的轟鳴之聲,與現今人類躍動的心跳聲重疊,從古到今,追求自由均是動物的天性,因此重新開始,永遠不遲。
第三個故事也是我感受良多的一篇。女主角剛失去心愛的孩子,仍在分泌母乳的身體併發生理與心理上的疼痛,白色的乳汁就像一個女人最寂寞的眼淚,再也沒有人需要,卻依然澎湃滿溢,如同一個巨大的黑洞要將她吞噬,提醒著她只是一個被命運所拋棄的孕育生命的容器,失敗而殘缺。
這個時候她被一位美麗的女路人所拯救,被帶到一間叫「乳房森林」的「獨特」咖啡室。這裡集合了許多擁有悲傷回憶的女性,她們為著不同的原因在這裡工作,不只為了收入,更為尋覓自己的意義。於是她也決定在此工作,解開內衣,露出溫暖又滿懷傷痛的乳房,為素未謀面的客人哺乳。
「漸漸地,我覺得自己的身體好像變成了一座森林,是一座可以無止境地提供某些東西的很深的林子。」
需要尋找母愛或重溫母親般的觸感的客人,以及透過被需要而感到滿足的服務提供者,他們之間的關係看似扭曲,卻意外地純粹,並不涉及色情。給予與索取之間,他們只有嘴唇和乳頭相連,卻成為了一個甬道,讓人從碎裂的過去中被此刻真實的、象徵新生的乳汁所滋潤,排走積累已久的悲痛。
小川糸筆下這三個故事的女主角,都不算是一開始便很勇敢的人。甚至可以說,她們懦弱、自我中心,在意他人目光,卻沒有強大到可以擺脫過去沉痾的能力。但最終,她們都從被迫或是自發展開的旅程中,走進傷痛,面對自己最赤裸的軟弱,知道要捨棄和告別的是什麼,又或者要選擇以什麼方式去擺脫過去的生活。
這本書體現出種種「告別」的旅途,是青年走出社會後初次探討的自我;是女性面對被侵犯後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又要如何與以愛為名的傷害和解;更是女性生孕後要如何正視生理上的療傷與身份上的掙扎。
那些從過去中受傷、不斷告別然後嘗試重生的經歷,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此刻的人生嗎?
我從這本書入面看見的,是陌生的旅程,卻收獲了最熟悉的感動。到此刻我才明白為何編輯說,我們可以從小川糸的書中代入自己。代入此刻躊躇不前的自己,過去遍體鱗傷的自己,以及未來充滿可能的自己。
坊間普遍說小川糸的書很「治癒」,如果帶著刻板印象去讀她的這本新作,可能以為只是一片溫馨的日常,但其實最感動人心的溫柔,是領略過悲傷後的種種慈悲──你要見證過人世間的悲愴,方可領悟溫柔的形狀。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