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場親子講座,我都會被家長問到:「現代親子教養觀念不斷強調要傾聽、同理、尊重孩子,但孩子若是排斥上學、去補習班、安親班,或任何承諾過的活動,不但大哭抗拒,還說自己好害怕,難道要無條件順著小孩?」家長一頭霧水的問:「而且到底有什麼好怕的?都幾歲了還這樣!」
這句話馬上激起其他家長的熱烈回應:
「不要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趁機培養小孩的勇氣啊!」
「小孩就是知道哭有用才會鬧!」
幸好,也有家長提出不同的觀點,提醒學齡階段的兒童很需要安全感,家長趁機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依附關係也很重要。
是啊!小孩並不是「都幾歲了還這樣」,而是「他還小所以會這樣」。學齡階段的孩子每天都要學習新東西,處在自己無法掌控的環境裡,接觸不穩定的人事物,不知道老師今天心情如何、不知道數學新單元會教什麼,也不真的了解剛剛報名的衛生服務隊要負責哪些工作,會膽怯、害怕、焦慮,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如果遇到孩子情緒低潮,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彼此都好一點呢?推薦這幾本可愛又溫暖的書:
1.《這有什麼好怕的?》
小男孩更害怕的,是上臺說故事給大家聽,甚至害怕到一時之間忘了去找螞蟻讓自己害怕,作者帶我們看到情緒的盲點,有時是我們一直把自己困在裡頭,逼自己聚焦在害怕的事情上;有時我們轉移了注意力,卻沒能舒緩焦慮,反而迎來新的害怕。不過一切都沒問題的,焦慮與害怕本來就不會輕易消失,我們能做的就是與之共處。
(圖 / 《這有什麼好怕的》)
2.《心情低落時的魔法咒語》
「好奇怪,電玩裡的我,明明身手矯健, 飛天遁地樣樣精通!」
「不過沒關係, 在電玩裡我可以隨意選擇想扮演的角色。」
繪本裡的主角,以自述方式描述自己暗沉的世界和不順利的生活,沒關係,他還有唯一拿手的電玩,玩電動時,他又厲害又交友廣闊,和女孩社交也沒問題,扮演什麼角色都很自在,虛擬世界是他重要的防空洞。
但是,如果這樣就能「好」就好了,躲在電玩裡的孩子,其實也找不到自己、心情低落,內心孤獨。
我們要承認,兒童也會受憂鬱所苦。當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看起來鬱鬱寡歡,他們不是裝模作樣,我們必須要花一點心力設法找出讓孩子躲在電玩世界的原因,或許家長認為孩子就是電玩成癮,需要什麼原因嗎?但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就是爸媽了,除非爸媽因為各種原因、甚至沒有原因的把3C塞在孩子手裡,不斷訓練孩子的大腦習慣、離不開電玩的刺激。
如果最常陪伴孩子的就是3C,孩子確實表面看來滿足又開心;誰也無法說,這些小孩會不會某天察覺自己缺乏關注、不被理解、缺乏歸屬感?也許永遠不會,也許某天會。我並沒有責備家長的意思,現代社會的忙碌生活中,每個人都被工作、家庭壓得喘不過氣,如同繪本裡的媽媽,看似「正常的」忙碌,其實她已處在忍耐的臨界點。我內心希望,家長無論多忙,每天至少有五分鐘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擁抱,摸摸孩子的頭,感受彼此的精神狀態是否穩定,在電力只剩一格的時候,一定要看見對方的情緒,好好幫彼此充電,抱一下都好。
小主角在現實生活與人疏離,在電玩世界裡卻很活躍。他其實想求救,卻開不了....(圖 / 《心情低落時的魔法咒語》)
3.《三個橘色的點》
三個橘色的點就像別人貼上的標籤,讓人好煩惱,好在意啊!(圖 / 《三個橘色的點》)
4.《注意!情緒怪獸來襲》
當我們能「看見」負面情緒的時候,就能夠給予負面情緒需要的「時間」以及「關心」,也能用不同角度理解負面情緒,例如,擔心讓我們小心謹慎;害怕讓我們知道要保持安全;悲傷讓我們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事。
安安會把各種情緒想像成一隻隻怪獸。他最喜歡「快樂」和「平靜」來找他玩;最討厭「生氣」、「擔心」、「害怕」和「悲傷」。(圖 / 《注意!情緒怪獸來襲》)
5.《橋上》
我想提醒的是,無論是多麼天真無邪的孩子,不免都會有黑暗突然襲來的瞬間,就像《橋上》的故事裡,那個想從橋上跳下去的男孩,一心想著要讓誤解自己的大人、霸凌自己的同學感到後悔,這時卻遇到了一個陌生伯伯,對他提起了「心裡的湖」,那座無論是哭了、餓了、累了、生氣了,都只有屬於你自己的那一片湖。被陌生伯伯打斷思緒的小男孩,回到家開門的一剎那,聽到媽媽那句再熟悉不過的「你回來啦」,他覺得一切不可思議。我想也是,原本決定要拋棄的生命,竟然此刻還能如常進行。
各位辛苦長大的孩子,你們已經變成可以看見「心裡的湖」的大人了嗎?在湖泊旁,有沒有你的朋友,或是你重要的人?也可能是在現實中離開你的人。他們或許吵鬧、沉默、只是笑著,但你知道嗎,如果生命真的結束,我們就無法遇到這些可貴的人。
現在,只要我們願意,就能成為橋上那位陌生伯伯,注意到身邊徬徨、脆弱、沉默......需要被傾聽的孩子,給予幾句溫暖的話語,讓他們知道,內心永遠有一座不被打擾的湖泊,溫柔的波光在發亮,照耀著自己曾經歷的、曾被陪伴的、正在被陪伴的那些重要時刻。
小男孩本來想著從橋上跳下去,陌生伯伯的關懷讓他打消念頭。(圖 / 《橋上》)
陷入負面情緒牢籠的孩子,渴望被人帶離困境,可惜他們總是不善表達,讓人誤解他們只是任性、想太多、過度敏感。其實啊,大人也無法爽快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那是要花上一輩子學習的課題,不過比孩子多活了這些年的我們,終究還是領受到年歲賜予的禮物——更有能力承認、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所以讓孩子放心說出真實情緒,至於該怎麼克服和轉化,就讓我們陪著孩子一步一步慢慢學、細細想,偶爾放著不管也沒關係的。
作者簡介
「女性主義者實在沒有力氣去呵護父權玻璃心,因為力氣要用在坦誠地接受自己。」
_____
作家、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晨讀10分鐘:酷少年故事集》等。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