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馬尼尼為/「女性」不等於「母性」:歷史學家找的「去母職」之路──讀《母親的歷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對大部分的媽媽來說,最「慘烈」的經驗通常是剛生完的那一個月、三個月、甚至長達一年後,才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請注意是正常生活,而不是「之前的生活」,那股牢牢的牽絆甚至是一生的。為人母後,要從那個突然冒出來、吸掉自己全部時間的育嬰生活獲得短暫人身/人腦自由,那股「想找回自我」的欲望應該是人人都有吧。像我自己轉移的方式是投身創作、以及養更多的貓來吸。

什麼樣的人會想找遍歷史上所有關於「生育」的關鍵字,並從古人身上找到育兒辛勞的慰藉呢?

身為歷史學家、教授的作者莎拉.諾特(Sarah Knott)在經歷生育、寶寶又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極易把乳汁吐出來),得加倍呵護照顧後,決心爬梳關於母職的一切,於是有了這本《母親的歷史》。全書從準備懷孕到生產只占近三分之一篇幅,更大的篇章顯然是勞心勞力的「照護」,不過本書的獨特之處是在後半部,作者身為職業女性,她在意的是媽媽們要如何重回職場、又兼顧小孩的經驗。

母親的歷史: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

母親的歷史: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


九個月,十個月,十一個月。我再次致電各家托兒所詢問候補名單……「工作場所附托兒所」一詞首見於1970年代,與女性主義運動同時——學校附設托兒所已經額滿……以前晚上還有力氣備課跟寫研究計畫申經費,要怎麽找回這股精力。

在她回到學校工作後,每三、四個小時,她先生會把小孩帶來給她餵乳。沒錯,每三、四小時不管你人在那裡,身體就像漲潮一樣必需把乳汁排空。也有沒辦法像她那樣幸運的職場女性,只能到厠所把乳汁擠掉或保存起來。媽媽在身體上有乳汁的制約,接近整整一年;男性則相對至少有身體上的自由。作者就想,那麽有人寫過「父親育兒」的歷史嗎?

關於人父和育兒的歷史,我們仍然相對無知:從古至今的父親當然都懷有對嬰孩的關愛,但是對嬰孩的照顧呢?……我目前僅知有一幅描繪父親抱著嬰孩的十七世紀圖像……我無法判斷,姿勢笨拙的問題是出在父親或是畫家身上。

作者找遍歷史記綠,書中小小篇幅爬梳了父親育兒的歷史,像是爸爸參與育兒也是在推廣下慢慢普遍的。比如產檢處開始出現發給人父看的小冊子,標題類似「孩子也是你的」,或是中產階級、工時的縮短使得男人得以參與育兒。不過,當夜晚嬰兒哭閙時,起來的往往是媽媽,作者特別找出這種案例。就算是她和先生皆是教授,兩人學的都是歷史,那能完美應對育兒嗎?作者說:

我們之間由哺乳和請假構成的不對稱,明顯引發怨恨。我們在寶寶頭上互瞪並低聲口角……

我終於在書的後半部發現作者忍無可忍說白了她的寫作、研究動機:

為了紓解暴躁脾氣,我專注於歷史的好奇探索。埋首於從前關於母職的訓誨,我要尋找的不是過往懷抱罪惡感的母親的歷史,也不是十九世紀工業化所致的現代勞動法規或改革運動的故事。我只是完全專注、沉浸於一個人是如何勉力做到邊育嬰、邊打點其餘一切……我要尋找的,是在人生中成為母親後,兼顧母職和工作的歷史。

的確,因為睡眠中斷、因為身體被哺乳制約、因為隨時有新的狀況,這就是本文開頭說的「慘烈」:

在寶寶吐溢奶和睡眠不足的四個月中,我在某個時間點揣想著自己是不是發瘋了。
後來我回頭翻看日記,發現M直到十五個月大之前,都不曾睡著超過一個半小時或三小時,醫師說對於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嬰兒來說並不少見。
白天,我想不起很多名詞。看到紅燈,我照開不誤。鏡子裡的人臉色黯淡,我幾乎認不出自己的面容……

這樣的經驗,「運氣不好的」媽媽就會碰到,問題是有多少媽媽會把這種慘烈紀錄在案呢?從作者的爬梳中也沒有找到太多,或只是簡單紀錄:我就像行屍走肉/我累翻了。

而在經過九個月的產假加育嬰假的大學教授復職的第一天,或是終於可以「自己一個人出門」的經驗,作者有趣的描述:落在人行道上的步伐減輕了十八磅,彷彿馬路裝了彈簧,而我是還未進入青春期的體操選手。

閱畢我想,如果每個媽媽能把當年生育兒的「慘烈」日記寫下,送給孩子當20歲生日禮物呢?母親的歷史,不是她的學歷、職業歷史,而是這一段育兒之路。

另外,本書還有歷史學家總不會漏掉的女性主義觀點:

(女性主義)一九七○年代最具決定性的一場勝利,是推翻文化中對於性別和欲望的規範,並將女性特質與母性區隔開來。女人從此不再需要為了成為「真正的」女人而成為母親。同時,即使母職(motherhood)是壓迫窒人的制度,還是可以重拾為母育兒(mothering)的經驗。謝天謝地。

如果把「母職」中的「職」去掉,女性可以擺脫這所謂的「天職」嗎?那麽,育兒的「天職」在誰身上呢?女性在育兒中一直得保持正面樂觀嗎?歷史會提供我們答案嗎?也許此書可以給你一個更大的格局。

到最後,我對作者所說的:母親是動詞,是為人母親。突然有所體悟。

我理解為:母親,是服勞役。所以是動詞。

母親的歷史: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 (電子書)

母親的歷史: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 (電子書)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台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我們明天再說話》《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最新作品為《姐姐的空房子》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獲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作家金句:「愛,就是去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其他生命。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中秋特輯│三天不出門提案

不想人擠人,又怕疫情風險,不如在家待三天,三天時間你可以做這些事,假期一樣充實!

103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