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完美樹洞|來函照登】家人這種病—我只是想用自殘來壓抑住想流淚的感覺/留佩萱心理師回覆

  • 字級

來自讀者vi的投稿

我是一名32歲育有一女一男的職業婦女,丈夫人很好,會顧小孩,也會做家事,大部分事情也都蠻配合我的。

我是家裡的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所謂的老二情節,我自認為我蠻嚴重的,外加媽媽本身又是一個重男輕女的人,雖然她自己可能不這麼覺得。

小時候媽媽施行打罵教育,我永遠都記得媽媽對我說過的那些難聽的話語「白癡、要哭等你爸媽死了再哭、你怎麼不去死」之類的,也記得媽媽對我說的一些酸言酸語,還有第一次自己洗頭沒洗乾淨,被媽媽拽著頭髮扯進浴室裡沖頭。

爸爸本身在家庭裡的就是不太會講話的被動角色,所以也是常常被媽媽罵,哥哥和弟弟的記憶裡就跟我不一樣了,他們的記憶裡沒有這些問題發生。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曾經試著拿剪刀傷害自己,但因為怕被媽媽發現會被毒打,所以作罷,後來六年級的時候拿著美工刀在手腕上比劃了一下,一個不小心就真的割出了一個不小的傷口,也是第一次感受到這樣的疼痛感。

到了國中,只要遇到不開心、難過、傷心的事,就會用自殘的行為來壓抑住自己想流淚的感覺,因為感受到的是疼痛感,所以我的抽屜、書包、床上,隨手可得修眉刀跟小剪刀或是美工刀。

後來交了男朋友,也是現在的丈夫,他也知道我會傷害自己,他不喜歡,後來我改成摔東西,因為他把危險物品都收起來了,當時的我知道我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希望他可以關心我、抱抱我、安慰我。

接著我懷孕了,因為荷爾蒙影響,情緒上的波動,某一天跟先生在房裡吵架,我在床上起身摔了手機到地板上,媽媽聽到聲響走來來關切,一開始因為我很生氣所以我選擇躺回去不回答,後來她生氣了,我已經忘記媽媽當時說了什麼,我只記得我很生氣的回答「反正你不是常常叫我去死一死嗎,我就去死給你看啊」,媽媽也不甘示弱的反駁了我好幾句之後就返回她房間了。

過了兩個小時,她在自己的房裡,自殺了,喝了一大罐的酒配著安眠藥,緊急叫了救護車,去醫院洗胃,那一個禮拜很難熬,媽媽的情緒變得很敏感,會在廁所哭、在廁所撞牆,言語上稍微刺激到她就會離家出走找不到人。

當時的我很累,懷孕身體的不適、上班的疲勞、媽媽的情緒,每天每天的壓得我喘不過氣,那時候的我凌晨12點下班,我都會拖到凌晨一兩點才到家,面對媽媽的壓力太大了,大到我不敢回家也不想回家,一直到我哥回來之後家裡的氣氛才開始改善。

生第一胎出來之後,有認真體會到媽媽的辛勞,也試著彌補跟媽媽之間的關係,還有改善了自己在極度悲傷跟憤怒之下會傷害自己的這些習慣。

接著懷了第二胎,這一次的某一天我換成跟我哥哥吵架了,我就是有一張很會說話的嘴,結果我哥一怒之下在一群兩三歲的孩子們面前(我媽是保母,當時現場還有我親生兩歲的女兒)把他身上背的斜背包往我這個孕婦身上狠狠的砸過來,然後摔門就走,我媽從頭到尾就在廚房看著這一切發生,沒有出聲、沒有阻止,最後是我自己把哥哥追回家。

這段期間其實我一直一直一直都會想起當時的這兩個片段,只要每當我想起來,我就會陷入很低落的情緒裡,我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他們說了實話,他們不能接受、惱羞成怒,加害者最後卻好像變成了被害者。

現在二寶生完兩年了,本來以為傷害自己的習慣已經忘記了,剛剛才發現原來沒有,跟丈夫吵了一架,我不想哭,但是止不住的眼淚,我只好瘋狂賞自己巴掌,左右兩邊應該啪啪啪的各十幾下吧。

痛覺,會暫時讓我忘掉想哭的感覺。
我究竟怎麼了,是不是其實心裡已經生病了,只是我自己不知道?
我平常教養小孩不會用打的,都是用說的,除非我崩潰了才會搖身一變成為怒吼的恐龍媽媽。
會是因為我平常太壓抑了嗎?
如果你們有看完這一封信,真的很謝謝你們,辛苦了。


(圖/留佩萱提供)(圖/留佩萱提供)

來自留佩萱心理師的回覆   

親愛的vi,

謝謝妳寫了這封信,我覺得願意展現脆弱、分享自己的故事,是非常有勇氣和令人感動的事情。

我反覆讀了妳的信好幾遍,心中不斷思考著:我要怎麼用文字來回應妳的人生故事?

一邊讀信時,我一邊觀察我的內心:有一部分的我對於妳經歷過的事情感到悲傷與心疼;另一部分的我對於要僅從文字來回應妳感到緊張,擔心誤解妳的意思;還有一部分的我對於能夠閱讀與回應妳的故事,感到非常榮幸。所以在回應之前,我想先跟妳說:我寫的東西不一定是對的,妳不需要全盤接受,妳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邀請妳在讀這封信時,帶走妳覺得合理、有共鳴的部分就好。

首先我想邀請妳,看見內心的複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複雜的,都擁有不同面向、情緒、想法……,譬如有一部分的妳對於父母親充滿憤怒與悲傷,另一部分的妳對於父母親充滿感謝與愛,這些互相矛盾的情緒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在讀妳的故事時,我也看見妳內心的不同面向──有一部分的妳會用自殘方式來面對痛苦、有一部分的妳對母親感到憤怒而說出氣話、有一部分的妳對於母親情緒和行為不穩定感到疲憊、有一部分的妳很努力上班以及用不同方式對待孩子、還有一部分的妳對於媽媽與哥哥的行為不諒解覺得悲傷、還有一部分的妳試圖體諒當母親的辛苦、想要讓自己變好、努力修補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以及,或許內心還有一個孩子攜帶著來自母親的訊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這些都是妳內心的不同部分,都非常重要。當然,我相信妳內心還有其他部分沒有寫出來,而我想邀請妳,嘗試看看,抱持著好奇心去理解與傾聽每一個部分,去歡迎他們每一個人。

要「歡迎」每一個內在部分可能有點困難,畢竟這個社會讚賞某些部分(像是努力工作、應該要原諒父母),然後譴責某些部分(像是自殘、憤怒),所以我們對於某些內在部分也會帶有評價,像是有一部分的妳可能會對於自殘很生氣,覺得:「怎麼又做出這樣事情,不是已經改善了嗎?」如果妳觀察到內心也有這個評價部分,我也想歡迎她,她也很重要。

我也想介紹一個我在諮商中主要使用的治療模式,稱做「內在家庭系統」治療(英文簡稱IFS),這個理論認為:我們內在有各種部分,而不管這些部分正在做哪些行為,他們會這麼做,都是為了想幫助妳、保護妳。

也就是說,不管是自殘、摔東西、說氣話……這些行為都是來自妳的內在部分,他們會這麼做都是想保護妳。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在部分被凍結在過去,以為妳還是個無助的孩子、不知道妳現在已經長大了,擁有不一樣的資源與能力,他們依舊認為做這些行為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必須這樣做,妳才會安全。

所以我想跟妳說:妳沒有「病」、也沒有「問題」。妳的內心世界裡有一群忠心耿耿、盡心盡責、努力保衛妳的人,而他們持續被凍結在過往的生存模式中,他們都需要妳的傾聽與協助。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療癒自己的內在部分。

我想邀請妳試著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當然,這是一份邀請,妳可以嘗試看看,如果覺得不適合也沒關係。如果妳願意的話,抱著好奇心,如同去認識朋友一樣,去認識妳的每個內在部分,去和他們說說話: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想要幫助妳什麼?他們覺得妳幾歲?如果不持續做這些行為的話,他們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而我也想跟妳的自殘部分說:「妳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可以理解妳為什麼樣這樣做。妳這麼做是為了保護vi,每次當vi感受到痛苦時,妳就會跳出來,幫助她離開感受痛苦。當vi還是個年幼無助的孩子時,妳就能想到利用自殘方式來面對痛苦、幫助vi繼續過生活,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謝謝妳這麼努力想要保護vi。」

我猜想,妳的自殘部分可能還被凍結在過去,以為妳還是個小孩,認為自殘是唯一保護妳的方式。她需要妳的理解與關懷,幫助她知道現在妳已經是大人了,擁有以前沒有的資源和能力,她需要妳的協助,幫助她卸下二十幾年來她所承擔的工作。

不只是自殘部分,妳的其他每個部分也都需要妳的關愛與理解,因為他們每個都非常重要、都值得被愛。我們沒有要趕走任何一個部分,而是幫助他們卸下長期攜帶的重擔。

當然,開始傾聽不同部分後,會開始感受到他們所攜帶的情緒與傷痛,若妳願意,我也鼓勵妳去找一位有創傷訓練的心理治療師,陪伴著妳走這段旅程。

若妳心中還有空間,我也想邀請妳往後站一步,去看見整個家族系統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在部分,妳有妳的內在部分,妳的父親、母親、與哥哥也有他們的內在部分──媽媽的打罵與羞辱、爸爸的被動、哥哥的憤怒朝妳砸東西……這些行為也都來自他們的內在部分,我猜想,這些部分會做這些行為也是要保護他們內心某些傷痛。而這些行為也不是只從他們開始,而是我們都繼承了來自祖先與社會文化傳承下來的世代創傷,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需要療癒的課題。

而理解妳的家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不代表要讓自己繼續承受傷害。當「妳」能夠開始療癒自己的內在部分後,這個「妳」就能開始練習用不一樣的方式面對身邊的人。因為,現在來面對家人的人是「妳」,不是那些凍結在過去的部分,而「妳」可以溫柔堅定的建立界線、表達自己的情緒、看見與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同時安撫妳的內在部分。

這是一封很簡短的回應,也是一個邀請,邀請妳去看見內心那些一直以來不斷保護妳的部分們。

妳的每個部分都在等著妳,想要認識妳。祝福妳。

Warmly,
佩萱

留佩萱心理師推薦的五本書

這本書我介紹了我主要使用的心理治療理論「內在家庭系統」( IFS ),幫助我們開始探索與認識內心的不同部分,重新去理解與愛他們。
療癒並不是要讓負面情緒消失,而是可以擁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每一種情緒。這本書可以幫助你重新去認識與接納你的每一種情緒。
心理治療師亨德爾在這本書中介紹了情緒變化三角,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如何面對情緒、以及使用哪些防衛機制來抑制情緒。
心理治療師葛利布在這本書中寫了個案的故事,以及她自己的故事,幫助我們理解到每一個人都有人生中在面對的掙扎和困境,你一點都不孤單、也沒有問題。
在這本書中,歐普拉和精神科醫師布魯斯.培理藉由對話方式,談論創傷或童年逆境我們造成的影響,讓我們更理解過去的經驗如何形塑現在的自己,然後可以開始療癒。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

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你發生過什麼事:【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你發生過什麼事:【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作者簡介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目前在美國安堤大學西雅圖分校心理諮商研究所擔任教職,為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EMDR受訓治療師,以及認證臨床創傷治療師。心理諮商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家暴性侵議題、創傷知情、內在家族理論治療……等等。

除了在美國的工作外,也致力在台灣推廣創傷知情,從2015年開啟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希望可以藉由文字提供一般大眾心理健康資訊,讓更多人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理解情緒,成為創傷知情。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尋找復原力:人生不會照著你的規劃前進,勇敢走進內心,每次挫敗都是讓你轉變的契機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童年會傷人

童年會傷人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