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臺北人》的設計隨筆---黃子欽

  • 字級

之前一直在思考,跨海峽世代的文本,在現代裝幀上會呈現何種內容,以《臺北人》為例,1971年的晨鐘版本,奚淞設計,封面是鳳凰圖案,各篇小說的開場以黑白風景剪紙來構成,1983年的爾雅版,黃永洪設計,穿過靜態的古典瓶身來顯示車水馬龍,裡外都是臺北,但被巧妙的借進了古典的視框,這兩個例子似乎讓人感覺《臺北人》像回憶場景,很容易讓過去與現在產生重疊想像。2002年典藏版曾堯生設計,顧福生繪畫,滿溢寫實的巴洛克風,似乎感性地提問──「人去哪裡了」,雙燕穿梭於鏡子與沙發,植物穿越雪地熱帶,似乎也封存了無人知曉的記憶溫度。

這種臺北既視感,也會讓人想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或劉吶鷗《都市風景線》的都會新感覺,都有種被召喚至第一線的身體感,不管是否在場都可以融入舞臺,這就是說書人的魅力了。而白先勇《臺北人》的都市甚至有城鄉感,身體在臺北,而心其實在他鄉,在交通與生活圈留下朦朧殘影,也在共同記憶中穿梭,像一層平行世界,隱約浮現風吹沙的古早臺北,那種到處是沙洲、稻田與小徑,夾雜著古典與克難的台北。

《臺北人》五十週年精裝紀念版簽名書

《臺北人》五十週年精裝紀念版簽名書

《臺北人》出版於1971,而若拉到1960,則會打開很有意思的「現代性」,1960《現代文學》開始創刊,白先勇找了顧福生、莊喆、韓湘寧共同創作,創作感性的線條繪畫,搭配文本,也形成一種前衛的現代對話,這種六○年代的手工線條充滿未來感,也可以在尉天驄的《筆匯》中感覺到。

2021《臺北人》精裝典藏版的主視覺,書衣以董陽孜的書法為主軸,滿溢的紅色喜氣,來迎接《臺北人》50周年。內封特別挖掘出1960《現代文學》創刊時,由張先緒設計的前衛圖案,直橫線條構成的對應節奏,簡單耐看,有探索新知,向內、向上、向外的現代精神,也是「北」字的拉長變形,像一種內在投射,有「驕傲與孤獨感」,充滿矛盾也是強大的創作能量。

1960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創造出《行走的人》(Walking Man)的人形雕塑,那種既驕傲又孤獨的存在,道出現代都會生活的內在感受,我們似乎也可以在這個變形的「北」字中感受到,六○年代臺灣熱愛文藝的創作者內在的投射,裡頭的疑惑與不安,讓這些線條更加深刻,甚至大過於外在的社會價值,就像現代都會追求速度但也內縮封閉,這種「驕傲與孤獨感」,充滿矛盾但也許也是最強大的創作能量。
 

作者簡介

設計者、創作者、工匠,善於解構與重組記憶。收集台灣歷史文物,復刻設計抓出新脈絡介入現代台灣,希望在「全球化」跟「邊緣化」之間,走出一條適合自己並可長久走下去的路線。著有《不連續記憶體》《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合著)、《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二二八專題│因為不想忘記,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訴說

距今76年前的二二八事件,與隨之而來的恐怖時期,許多當年被掩蓋的故事一一被出版傳播,成為人人可見的著作。有從歷史角度探討、用攝影方式記錄,或用漫畫娓娓道來,不同的媒介帶我們重回深入那個年代。

13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