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編輯叫坎貝爾,1910年生,二十出頭時以科幻作品邁入文壇成為作家,1937年成為《驚奇雜誌》的編輯;作家比編輯年輕十歲,十九歲時發表科幻小說,不到二十歲就拿到大學文憑。因為投稿的因緣,作家和坎貝爾成為好友,當時幾乎每週見面。1941年8月1日那天,作家告訴坎貝爾,他想寫個短篇小說,以真實世界裡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為底,講一個正在緩慢頹傾的銀河帝國。坎貝爾很喜歡這個點子,兩人聊了很久,最後作家決定寫一系列短篇,描述銀河帝國逐步崩解及緩慢重建的過程,一個月之後,作家交出第一個短篇。
這個故事名為〈基地〉,這名作家叫艾西莫夫。
坎貝爾買下這個短篇,隔年在雜誌上發表,陸續交稿的三個短篇,分別在1942年及1944年刊登。艾西莫夫繼續創作系列故事,除了原先的四個短篇,又添四個中篇,《驚奇雜誌》在1950年將八個故事全數發表完畢,1951年,原初的四個短篇集結成冊出版,艾西莫夫增寫了另一個短篇,做為全書的序章;後續四個中篇則兩兩集結,在1952、1953年出版。
三部作品,合稱為「基地三部曲」。
艾西莫夫自承創作靈感來自吉朋的歷史鉅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但「基地三部曲」讀來並無任何沉重遲滯。艾西莫夫的筆法平實流暢,尤其是收錄在首部曲《基地》中的五個短篇,幾乎可用「輕巧」形容。艾西莫夫選擇以短篇形式敘述宏觀歷史,將每個短篇發生的時點定在歷史即將發生劇變的關鍵,一方面簡化長時間裡的時局變遷,一方面聚焦短時間裡的勢力拉鋸,藉以創造情節轉折與劇情張力,技法相當巧妙。
故事能夠如此進行的重要因素,來自「心理史學」這個設定。
心理史學是艾西莫夫虛構的科學,揉合歷史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統計學及數學等等學科,從設定裡還能發現艾西莫夫也參考了氣體動力學的部分理論。《基地》的故事由心理史學家謝頓的預言開場,按照心理史學的計算,他指出銀河帝國將在三百年內崩潰,人類會因此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謝頓說服高層,在銀河邊陲行星建立「基地」,供各種專業人士居住並編寫百科全書,保存人類知識。此舉無法避免帝國毀滅,但能將黑暗時期縮短為一千年。
「基地三部曲」以謝頓的預測為主軸發展。
銀河歷史初看一如謝頓所言,轉變的關鍵都以謝頓的預言為基礎變化;時序拉長之後,謝頓的預言似乎也失去精準,但在必要時刻又會發現謝頓明白心理史學的侷限,準備了不只一套應變措施。
「基地三部曲」出版三十年後,艾西莫夫寫了續集。
續集由兩部長篇構成,合稱為「基地後傳」。在這兩部長篇裡,艾西莫夫將他其他兩個系列作品──「機器人系列」及「銀河帝國三部曲」──的故事線也整合進來,形成他的完整架空宇宙。因此在「基地後傳」中有時會出現其他系列的角色,不過艾西莫夫會適時增補說明,單獨閱讀並無障礙。
又過幾年,艾西莫夫寫了前傳。
前傳由一部長篇、四個短篇構成,分成兩冊出版,合稱為「基地前傳」。「基地三部曲」中影響最深遠、但戲份非常少的謝頓,在前傳中成為主角,故事描述他的生平、發展心理史學的過程、預測銀河帝國未來及構思基地的經過,最後收尾在他完成佈局、接到《基地》故事開始的時分。
不計其他系列,以「基地」為主的七部作品都相當精采。
艾西莫夫寫作不賣弄花巧,讀來愉快,故事裡的科技想像現今看來自然不很實際──事實上,八零年代之後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科技發展,已經大幅顛覆了七零年代之前大多數科幻作品的描述──但艾西莫夫對於人類社會轉變的觀察,對歷史的看法,對商業、宗教、軍事及政治制度等等交互影響的解讀,以及對人性的刻劃,仍然準確有力。閱讀「基地系列」,不只讀到有趣的科幻情節,也是思考歷史、社會,以及人類的重要啟發。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