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學習力倍增

【學測過後】那些被學業耽誤的夢想——IG作家知寒:可以著急、但不必覺得來不及

  • 字級

【編輯室報告】
學測過後,高三人生分成兩種:有人準備前進大學,有人準備迎戰七月大考。「學測過後」特別企劃邀請家長、老師和走過這一段心路歷程的過來人,提供高三生在學測過後規畫和建議。

已經變成「準大學生」高三生,該如何規畫接下來的時間呢?之前被學業耽誤的各種興趣志向,終於可以好好發揮了,自主學習到多元生活,又該如何探索?本篇我們邀請新星作家知寒談自己的心路歷程,看知寒不藏私的分享自己的IG經營之道、如何將夢想化成實際行動,揮灑出自己的文字色彩。


知寒回溯自己為了大考努力了很久,總算如願以償地成為「準大學生」之後的那段心情起伏。(圖片提供:三采文化)知寒認為:學測過後(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撰文/知寒│IG作家

如果可以回到學測過後‧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有那種特別想要回去的時間點,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時光機,在不影響如今整體大環境的運行邏輯下,有那麼一次可以回到過去改變一些關乎自己人生的機會,除去什麼想要記住樂透號碼回去變成億萬富翁的這種想像,對我來說,其中一個時間點就會是你們即將經歷的階段:「學測過後」。

為了大考努力了很久,總算如願以償地成為了「準大學生」後,身心靈的狀態就可以算是完全地鬆懈了下來,一心就只等著畢業以及憧憬著大學的自由生活。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當時一直到大學入學前接近半年時間裡的我,毫無疑問地就是「耍廢」。

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心態,在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努力而來的美好結果後,會覺得應該要把前些日子裡因埋頭苦讀而失去的那些時間補給自己,會認為自己值得好好地放鬆,不管是和朋友相約出遊、看電影、唱卡拉OK,或是去運動、和朋友打上一整個下午的籃球,抑或是補齊漫畫、小說或電視劇的進度等等。

這些過程並沒有不好,甚至於可以說是必要的,我認為適度地犒賞自己才能調節生活的品質與平衡自身心理的狀態。只是到底該花多少時間在這樣補償的過程裡,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因為高中到大學比起過往的升學來說,可以算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轉捩點,從科系的選擇到往後要從事工作的考量,都會在這個階段定出一個大致的方向。當然,選的科系、學的東西不一定就與將來的工作息息相關,不一定好像就得把自己的未來在這次的選擇裡就限縮在指定區域裡。

但我覺得在這些時間裡,從學測過後一直往後推到可能大學畢業,至少該做到的會是:「確定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什麼是你能力裡能去做的事?如果想依著自己的興趣、喜歡去做想做的工作,能不能做到一定程度以上?能不能養活自己?如果不行的話,又有什麼是你該去嘗試、去努力的地方?」

我想要回到學測過後這個時間點的原因,正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猶豫、在迷茫。雖然現在也有了不錯的成果,可有時候還是會想:「如果我早一點開始的話,會不會現在就能夠更好?」明明從高中那時就已經有了想要成為「作家」的想法,卻從來沒有試著往那個方向邁步過。或許在我心裡還是認為自己做不到、也沒有那種一定保證能成功的路出現眼前,害怕失敗、也害怕承擔風險。

所以一直等到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月,躺在剩下不到兩週就得搬出去的宿舍床上,邊準備著知道自己考不上的高考、邊等著兵單寄到家裡、邊擔心著未來該何去何從的我,滑著手機看到幾個和我年紀相仿、甚至有些比我還小的文字創作者們,透過社群媒體(FB、IG)的經營,好像就能找到出版社合作,出版屬於自己的書。


關鍵的衝動,打開IG寫作之路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2017年7月10日,因為一點衝動、一點不服輸,讓「知寒」終於誕生。(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2017年7月10日,帶著一點衝動、一點不服輸,更多的是放手一搏的執念:「他們都做得到,我一定也可以吧!」定下「知寒」這個名字,我開始經營一個新的IG帳號、一個尚且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夢想。我的目標從來不是要達到多少的粉絲人數,而是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帳號被看見,最後能夠在25歲以前出一本書。

最一開始的兩個月時間裡,其實有很多次都想要放棄。

我上網搜尋了IG經營秘訣相關的教學,包括要如何設計hashtag、發文的頻率要一天幾次比較適合、貼文的圖片要怎樣比較吸引人等等。

當時IG顯示貼文,還是以發布時間來安排貼文顯示的順序,所以為了能夠讓各個時間段的使用者都有較多的機會能看見我,我那時一天總共會發布六篇貼文,內容也是以短句為主。至於hashtag的部分,則是採用比較熱門會被搜尋的詞組,包含「寫溫柔的話」、「給那個誰」、「你知道嗎」等,一直沿用至今。

而貼文圖片的呈現方式,起初我並不想要和別人重複,因此選用某款手機APP製作黑底白字的文字圖卡。但後來因為製作的過程有些繁瑣,此外文字的大小也會因字數的多少而有所變化,無法維持一定的大小,IG整體頁面會顯得紊亂,最後還是回歸到現在的模式:將文字打在iPhone的備忘錄裡,排版後直接截圖就可以發文

我也試過比較頻繁地去當時已經頗具規模的一些文字創作者的貼文底下留言,或是在自己的貼文、限時動態中標註他們,一來是期待他們能看見,二來則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也會讓他們擁有的讀者有機會能看到我的帳號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摸索IG創作的過程中,知寒原本使用黑底白字的文字圖卡,後來才找到屬於自己的發文模式。(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但就算用了這些方法,在沒有和身邊任何一個朋友告知自己有了這樣一個新帳號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人的協助推廣,要達到能算是剛起步的一百位讀者,都很難。

當你很努力想要做好一件事,而且是自己喜歡、想做的事,可偏偏短時間裡看不到任何成果的時候,不斷累積的挫折感真的會讓人感到絕望。但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的是,在那個時間點我並沒有其他的選擇、或是其他必須得做的事情,在等當兵的那四個月裡,我就能、也只能專心地試著把這件事做好、做到。

而且在先前的四年時光中,雖然沒能明確地往作家的夢想前進,但我在平常還是有用文字記錄生活、記錄一些瑣碎情緒的習慣,那些累積讓我並不擔心就算每天發六篇文,一時半刻沒有靈感了該怎麼辦。

在一天可能增加不到五位讀者的那段日子,我還是堅持同樣的發文數量,也會一邊觀察哪樣的文字內容會比較被喜歡,嘗試調整自己的寫法與情緒表達,從比較偏向「詩」類型、比較晦澀的文句,慢慢變成有「知寒」風格的短語、甚至是一小段落的散文。

有努力、也有幸運,在經歷了前兩個月不太順遂的開頭以後,夢想好像逐漸順風起航,在累積了一千位讀者以後,一切就變得「相對」簡單許多:「沒有別的方法,有的就是堅持。」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這句話偶爾聽起來很刺耳,因為在這個結果導向的世界裡,如果沒能換來某個想要的成果,就還是會覺得自己浪費了那些時間與心力。它有點像是只屬於成功者的備註,作為範例、楷模來訓誡他者。

如果我沒能撐過前面那兩個月,我沒有辦法走到這裡;如果我在那兩個月以後就鬆懈、停擺,我沒有辦法走到這裡;如果我不夠喜歡這件事情,我沒有辦法走到這裡。


「做喜歡的事情總是能維持比較長久的熱忱」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但並不是因為我走到了這裡、我現在是「知寒」,所以我比較有資格說出:「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不是因為那些現在我擁有的、可能可以被定義為是所謂成功的成就,所以才使得我的努力變得比較有價值。

而是因為我喜歡,所以我想要努力到襯得上我的喜歡、追得上我的夢想,就算不知道最後是不是一定能達成,至少做自己喜歡的事,怎麼樣也不算吃虧或白費吧!

不一定要像我一樣用相同的方式(文字)、在相同的平台(IG)上經營自己,興趣、生活有很多種不同的面向,我所提供的只是其中一個管道。但一定要花時間去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去哪裡,才能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該怎麼努力。

可以先從找一個大方向開始,一開始通常「興趣」會是一個很好的誘因或是起步的點,做喜歡的事情總是能維持比較長久的熱忱,喜歡寫作、喜歡攝影或是喜歡拍影片等等都很好接著需要大量地吸收該領域的知識、或說是去讀、去欣賞那些領域裡自己喜歡的作品,接著從模仿、從不斷地嘗試裡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如果也是想要嘗試看看文字創作的部分,我會推薦閱讀以下書單,可以作為寫作風格、文體上的參考:張西⟪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二常公園⟫、渺渺⟪我在水裡的日子⟫、蕭詒徽一千七百種靠近⟫、蔡傑曦⟪還想浪費一次的風景⟫,以及我的⟪我在這裡擱淺——有人看到,但沒人知道⟫、⟪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

不要認為這些過程可以一次到位,然後從起點就給了自己太大的壓力。不管是探索興趣、或是風格的定位,都需要較長時間的琢磨和累積。於我而言,與其把100分的心力全都花在製作一個完美無缺的計畫,把一切的細節、時程都想到鉅細靡遺,倒不如先想好或許只有80分的藍圖,接著把剩下20分的心力換成勇氣,去踏出第一步,去嘗試、也能去接受失敗的可能性。

畢竟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探索自己的結果也不會是100或0這麼極端,只要願意去思考、去嘗試,就已經是好的開始。

可以著急、但不必覺得來不及:「我做得到,你們一定也可以。」

  知寒作品        

我在這裡擱淺——有人看到,但沒人知道

我在這裡擱淺——有人看到,但沒人知道

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

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





延伸閱讀 
1.【學測過後】備審資料寫作心法:認識你自己,寫出真實作品
2.蔡淇華國寫實戰示範:善用「賦比興」類比,仿寫洪素麗〈瓷碗〉
3.學測國寫一分鐘20字好逼人?蔡淇華寫作課教你運用4S心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