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欣|孤獨眾生相

【馬欣專欄|敬這殘酷又美好的世界】邪教與現代化社會,哪一個更虛假?──《仲夏魘》的丹妮

  • 字級



這世界啊!我沒有什麼本錢跟你齜牙裂嘴的搏鬥,
但我仍有一支筆來當小刀,以為陰暗可以被我劃出一道一道縫隙來。讓那裡透出來稀微的光,能刺眼出我久違的眼淚。
一起敬這殘酷又美好的世界吧!
它被我們搞壞了,但我們仍有傾斜看它的角度,一眼認出它曾經的美好,於是抱得滿懷,即使即將失去。
這就是電影存在的理由,紀念我們所有可能失去的美好,還有我們曾經被拍下的純真。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這部電影拆穿了人的本性是現代化的亂碼,也講白了人在邪教裡,就是活著的「消失」,兩邊如照鏡子一樣像親兄弟。《仲夏魘》表面上以邪教之名殺外地青年,其實是以正午陽光對照工整現代化的黑暗,兩邊同樣具有殺氣。

半夜鬼上床:夢殺 (DVD)(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半夜鬼上床:夢殺 (DVD)(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你看到一群白裙女孩戴著花圈跳舞,後面是個小木屋,天頂上有著正午太陽的無邪氣,這多像是小孩子畫的「我的家」的標準畫面。你想快到家了,然而畫面就暫停了。

接下來就切換了一個頻道似的,還出現雜訊聲響,不就像《半夜鬼上床》第一集有一群洋裝小女孩在跳繩,那時夜已深,你狐疑著,接著聽到:「123,佛萊迪要來了。」一個是深夜,一個是艷陽天,為何那群洋裝女孩總是被當成驚悚片的密碼,看似天真無邪,那些女孩甜美的聲音,原本該接上母親叫喚吃飯、父親在烤BBQ的畫面,像很多美國廣告促銷的家庭生活,然後就斷訊了。

(左)《半夜鬼上床》中跳繩的洋裝小女孩,(右)《仲夏魘》中白裙女孩戴著花圈跳舞。


彷彿電器行中有二十台堆疊的電視牆,都已在放闔家歡樂用餐,就是你家這台電視怎麼拍打都無法還原畫面,母親的笑容也一直斷訊。暗示著你回不了「家」了,回不了廣告中的那個「家」。《仲夏魘》的反面就是在諷刺大眾廣告中長期催眠的那個「家」,那個無論是賣洗衣精、沙拉油、吸塵器廣告的「家」,是多美化家的假象,就有多大的漫天陰影存在。

電視中長年都是正午的陽光,色彩鮮艷、鳥語花香,當你午夜關上電視,迎來的寂靜,桌上還有著未清的晚餐廚餘,「家」突然現身,並且藏汙納垢了起來。

恐怖片新銳導演艾瑞.艾斯特最擅長的就是拆解現代歡樂制式生活的圖像,然後粉碎你以為的世界的假面。最後由你(包括觀眾)來選擇你要撿起哪一塊「快樂現代生活」的拼圖,發現你拼裝錯了,於是你的笑容像有了污點一樣,留在「全劇終」那一幕。

起先是一個都會女性丹妮在雨夜裡,著急地找已失聯多日的親人,她屋子裡有兩幅畫特別顯眼,一幅是月亮比例過大的月夜,一幅是小女孩的奔跑圖畫,你聽到她與男友傾訴自己的憂心,配上窗外的雨,主人翁的不安像是跳針一樣無法重組,她的世界有點扭曲有點浸泡感,與男友之間的對話無法交心。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失聯」了,與外界有扇門,你發現她是所有社群都開通了的不通,這種開放性的孤立,與她失蹤的親人相比,不知哪一種更孤絕?

都市跟家的感受是相反的。都市是如海的淹沒,每一次夜晚的聚會都有如上岸,接下來各自遁如夜海中,等著下一次訊號的收發。而「家」則照明在海的彼端,如燈塔,只可惜有人游得到;有人游不到。這裡的丹妮是使盡力氣都游不到而犯了恐慌症,你看到她跟許多都會人一樣開始吞藥尋求安定,因為都會聲如海浪不止息,許多都市人游到一半又被其沖散。

驚魂記 DVD(Psycho)

驚魂記 DVD(Psycho)

鬼店 白金經典系列 (藍光BD)(The Shining Premium Collection)

鬼店 白金經典系列 (藍光BD)(The Shining Premium Collection)

這裡必須插播,有很多人以各種線索來看這部電影,如此片中的鏡像、文字倒反,與古盧恩文符號來分析這部電影,這是很好的(我是說真心話嗎?),代表這部電影讓人感興趣。但恐怖片是走潛意識的,第二次看可以閱讀那些密碼,但第一次看必須像爬大樓管線一樣爬過你或主角的潛意識,然後你才會被恐怖大神給抓走。若用理智來看恐怖片,就不會發現你跟它之間只隔了層透明的薄膜,你的潛意識可能通到導演的潛意識。如《鬼店》裡你也走不出去的迷宮、《驚魂記》裡那幢始終在看著你的屋子都是跨越時代的殘影。若是沒有殘影留存你腦海,那部恐怖片是不及格的。

那麼本片的實驗對象丹妮呢?她看起來就像個預錄的影像,有太多顧慮的彩排。你會發現這熟齡女其實是個小女孩,她習慣性地譴責自己、後悔與男友訴苦、深怕周遭因她的憂慮而討厭了她。她總預備好這世界準備拒絕她。但這個「她」,你不會陌生,必須有足夠條件才會被喜歡的這個暗示,是許多人都有的焦慮,不被喜歡會被歸因你公關做得不夠好,這也是社群裡不斷暗示每一個人的。「丹妮」從前半段就有快斷訊的狀況,畢竟這個時代人要從別人眼中「下片」太簡單了,取消關注就好,你看到的「她」正在被取消關注,包括她男友與一直安撫她焦慮的朋友。

丹妮正在被取消關注,包括她男友與一直安撫她焦慮的朋友。


然後你看到快要「下片」的她跟她男友一行人去了一個封閉的桃花源村落,那裡有不同的風俗,人們都穿著白衣,有獨特的信仰,且那裡多半都是女人,少數的年長男性擔任智者,而真正的宗教首領則是女性。一進去你就發現那裡陽光燦爛,北歐夏晝長到沒夜晚,畫面美好如被清潔劑洗過,然後直到兩位長者遵從儀式從斷崖上跳下,有一位沒死被打到頭殼模糊後,你才發現這永晝下的殘酷。

這裡幾個外來客的反應是特別的,包括丹妮,他們儘管看了生理不適,但沒感到那其中根本的不同。他們表面上尊重異族風俗,其實內心更多的是獵奇與冷漠,只有兩個英國旅客看到警訊,準備快跑,丹妮這行人則是天真與缺乏同感,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異族。自此實驗對象變成好幾個人,他們對自身外的他人處境,除生理不適外並無太大感應,徹底活在一個陳述「自己」的行銷世界。

那異教村連吃飯的席座都對應了壁畫的符號,四周的艷陽撒下如天羅地網。進村不久就可以看到的壁畫包括女性陰毛與求偶進程圖,女性的比例與看似同體的服飾,這裡擁有非常原始的陰性力量,包括以陰毛與經血做為交配的習俗。這裡的女性,強勢地執行自己部落化的功能,對自己功能的效忠,正好凸顯了女人彼此制約,特立獨行的女子常被自己同性者當「異教徒」。女人幾千年下來本身已經演變成宗教的本質。

丹妮跟她男友一行去了一個封閉的桃花源村落,那裡畫面美好如被清潔劑洗過,卻藏著永晝下的殘酷。


於是你看到的是個如同正午陽光的白色巨獸,等著擄獲那些從都會來、自我感覺過好卻自我意識不足的人。如果人的成長像組拼圖,利慾攻心的他們都是喪失了自我線索的未完成,最後被獻祭,恐怖片的受害者多半如此,他們比較像是現代化的子女,而不是誰的兒女,是在美化過的現代廣告下養大的兒女。因此恐怖片對他們的殺戮都是快速且大片的收割,如對現代化符號的弭平,而這部則以古代習俗收割了現代符號,自然讓許多人感到不適,但正午的陽光正是黑暗最完整的時候,這些極度乾淨與穢物的對比,無異於現代化去除人性本我的明快殺戮。

當丹妮這些自利友人被逐個殺戮時,丹妮的世界是平靜美好的,除了迷幻藥的作用外,她從那些邪教教眾那裡得到的共感是以往沒有的。那些女性都像分享同一個身體般的大哭與大笑,讓她以為她終於回「家」了,她再也沒有存在感缺乏的焦慮了,因為她們將一起陪同交配(這教義習俗是如此)、一起穿著不同符號的服飾、一起訴說的同一個觀念。「原來的她」不在也無所謂了。

她以為她終於回「家」了,「原來的她」不在也無所謂了。


人本來就是慢慢壞掉的,如同果子爛掉也需要時間,爛了就與大地成為一體,她對自身與家的焦慮,終於可與現代化的模組切割了。這是邪教能吸引許多人的原因,可以大剌剌形同「消失」的活著,哪會在乎有沒有「家」可以回呢?

因此最精華的就是最後一幕:丹妮的表情。那就像電視牆上某台電視的停格,不斷重播剛剛那一幕,她的人生不會再推進了。有人猜她是否會跟帶她入邪教的人(皮爾)交配,其實是多餘的,無論有無,她人生就在「那一格」裡,重播到最後。

這部電影指出了人的本性原本是現代化社會的亂碼,也講白了人在邪教裡,就是對「本我」的放棄。兩邊如鏡子對照,你要選反覆重播的笑容,還是那笑容背後的尖叫?從都市到了邪教部落,「丹妮」這檔案都閃著「消失中」的訊號,直到劇終,導演最後冷酷地留給觀眾按下Delete鍵。看完若有不舒服,那是因為她笑得還像是在廁所賣洗潔劑一樣,有你洗不掉的「乾淨」。


仲夏魘 DVD(Midsommar)

仲夏魘 DVD(Midsommar)

《仲夏魘》(Midsommar)是一部2019年美國及瑞典聯合製作的民俗奇幻驚悚懸疑片,由艾瑞.艾斯特自編自導。因片中的食人、獻祭、交配場面過於駭人而引起話題及爭議。故事描述丹妮因姊姊及父母意外自殺(父母由姊姊殺害)而日漸崩潰,之後丹妮與男友,以及他的好友來到瑞典一座偏遠村莊參加一個當地的夏季活動。但活動卻接二連三地發生怪事,而事情也朝著暴力、詭異的方向發展,因此他們決定探索這裡去解除疑惑。卻發現這些美好的豐收背後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有關。事情的發展亦令丹妮的心理陰影日漸擴大,眾人的情緒亦開始興奮及崩潰起來,逼迫著他們做出最終的抉擇:居留或獻祭。此片爛番茄有82%的新鮮度,在Metacritic上73分的好評。


作者簡介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金馬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電影擁抱千瘡百孔的心》和階級病院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能從一段男女關係身心健康地離開,再次戀愛,根本是浩劫重生

一段關係不對等,甚至演化到言語或肢體暴力,受害者該如何自處?從性別研究、虛構小說到心理師建議中,或許有能夠啟發你的答案。

74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