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鹹水傳書機

你能和侵犯自己的人成為知己,還在他自殺後收養他的狗嗎?──2018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摯友》

  • 字級


\\西格麗德.努涅斯獲獎致詞//

 

被公認為美國出版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去年11月公布2018年度獲獎名單,小說大獎由讀者較陌生的資深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摯友》The Friend)獲得,評審盛讚本書「對悲傷、文學、記憶有深刻的人道探索」,這也是繼2018年曼布克獎後,又一指標性英美文學獎把獎項頒給默默耕耘多年的文壇老將。

The Friend

《摯友》英文版書封

摯友

2020年11月,繁中版《摯友》由寂寞出版社推出

不只一般讀者不認識努涅斯,就算是文壇人士也未必全然熟悉她的作品。因為自1995年發表首部小說 A Feather on the Breath of God(簡體中文版《上帝吹飄的羽毛》)開始,20多年來努涅斯始終刻意與文學界保持距離。而這一切,竟然與美國傳奇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有關。

擁有四分之一中國血統的努涅斯,生於紐約市郊,自幼喜愛閱讀的她自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紐約書評雜誌》(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擔任助理編輯。她因工作之便認識了桑塔格,其後更與桑塔格的兒子大衛.里夫(David Rieff)交往,進而與桑塔格更為熟識(2011年她出版過一本回憶桑塔格的小書《永遠的蘇珊》Sempre Susan)。這段關係讓努涅斯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職業作家的生活,然後她領悟到,作家的名氣,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注與義務,對她來說毫無吸引力。她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對我來說,就算我想要那些東西,我顯然也應付不來。我只想要安靜。我想專心把一件事做好,而這件事就是寫作。

她還提到,為了讓自己能專心寫作,無須擔憂經濟壓力,至今仍未婚未生。目前在多個大學開設寫作課程補貼生活所需的努涅斯說,「我從未有過真正的工作,始終過著有如研究生一般的生活。」明白努涅斯的寫作初衷與生活型態,就能理解為何在眾多作家紛紛投入社群世界當網紅的此刻,她仍像個現代隱士,選擇與讀者保持距離。低調或許能讓她心無旁鶩寫作,連帶要面對的,卻是作品銷量低迷的難題。


1977年,26歲的努涅斯(左)與桑塔格、大衛.里夫。(圖片來源 /  Paris Review

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

桑塔格的兒子大衛曾出版《泅泳於死亡之海:母親桑塔格最後的歲月》(2008)

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這本獲獎之作《摯友》是努涅斯的第八本小說。故事以女主角第一人稱敘事展開,講述身為作家的女主角,在摯友意外身亡後,被迫收養摯友生前飼養的大丹犬。女主角並不愛狗,但很快她就發現,她與這隻被主人留下的狗,其實正承受著同樣的傷痛。女主角開始自我封閉,只願與狗互動,彷彿只有狗能懂她的悲傷。就在她看似走火入魔之際,又遇上另一個難題──她居住的公寓禁止養狗。同病相憐的人與狗,該如何停止自溺於悲傷,逃離可能被驅逐的命運?

光看故事簡介,似乎不如既定印象中的文學獎書籍那般晦澀,甚至有點像是一本暖心療癒的暢銷書,然而書籍簡介是刻意省略了書中陰暗憂鬱的情節──例如,女主角的摯友其實是自殺身亡,他也是一位資深作家,還常利用權勢之便侵犯女學生。女主角本是受害者之一,卻反而與加害者成了知己。動物與人的情感固然是本書一大重點,更探討了自殺、死亡、傷痛、性與權力等嚴肅議題。這樣的包裝手法,其實是本書編輯莎拉.麥葛拉茲(Sarah McGrath)的建議操作。

麥葛拉茲在《紐約時報》專訪中表示,「本書談的是悲傷、失去、死亡、兩性關係,這些議題非常嚴肅,卻能以幽默包裝,這非常難得。本書融合了大量文學典故,易讀性卻很高,我認為肯定能幫助努涅斯找到新讀者。」正因為編輯對本書的定位與期待,書介刻意強調人與狗的情感,隱去複雜嚴肅的議題,出版社甚至安排作者接受寵物雜誌專訪,試圖吸引愛狗人士注意。可惜此招並未奏效,市場反應平平,直到去年底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後才得到讀者關注,出貨量瞬間倍增。


西格麗德.努涅斯領取2018年國家書卷獎。(圖片來源/nytimes

 

《摯友》除了探討上述議題,由於女主角與其摯友皆為作家,努涅斯也藉此探討「作家」一職的許多面向,當中不乏尖銳直接的描寫,好比以下這段摘文:「人們常說閱讀會增進同理心,那顯然寫作會使人喪失一些。」又或者這段:「你知道出版商肯定會唾棄你這番言論,但你開始不在乎是否有人讀你的作品。不知道是誰說過的,真正的好書不可能有超過三千名讀者,你內心開始慢慢覺得這句話是對的。

這些對於寫作生態的觀察,似乎與努涅斯的個人想法不謀而合,因此有媒體認為本書是努涅斯的自傳性作品。努涅斯對此則表示,寫作時並無此念頭,但不可否認,個人生活細節會悄然自筆下流瀉而出。她起初只想寫一個女子,因友人自殺身亡而悲痛不已的故事。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她發現身邊許多人都在討論自殺。而就在寫作過程中,她的一位作家友人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一躍而下,結束生命。是個人經驗與創作初衷匯流,讓小說《摯友》成為現在的模樣。「說真的,我沒興趣寫作家的故事,但我從事寫作、教導寫作這麼多年,這題材顯得順理成章。」努涅斯說。

得獎後一夕爆紅的努涅斯,依舊維持低調作風,得獎至今只接受零星媒體訪問。想來其實也不意外,因為她的領獎致詞已經說明了一切:「我成為作家並不是為了尋找同好,而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獨自躲在房間內完成的事。寫作的過程中我被世界拋棄,卻也同時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是多麼難得的奇蹟,而我何其有幸參與其中。

 

摯友 (電子書)

摯友 (電子書)

 


〔資料來源〕
1. nytimes
2. nytimes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媽媽如果沒有選擇生下我們,會有怎麼樣的人生?那些成為媽媽之前與之後的心事

拿起媽媽的身分,意味著要拋下許多東西,也許是原本可以更自在的人生、更大把的時間,有更多的「自己」。

26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