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是明史

當政治趨於混沌動盪之際,人們總會想起明朝,不管是平民革命的開國之君朱元璋,荒唐國君正德,在位超過四十年的嘉靖、萬曆,積弊難返末代君主崇禎,乃至朋黨互斥的南明朝廷,有志之士,常拿之比擬當代掌權人物與集團,或調侃諷刺或警醒世人,而引發主政者查禁,甚至惹上殺身之禍。明史的張力不僅僅存在於歷史中,它更經常以各種形式復返於當下的年代,這是明史值得人們一讀再讀的原因。

...繼續閱讀

-
漫長的明末

從嘉靖至崇禎帝,近一個世紀期間,
從國家體制、軍政、財政到社會民生各種狀況層出不窮,
而以嘉靖為分界,各種被視為導致明王朝衰亡的問題一一浮現。
一代歷史學者黃仁宇經典之作

影響深遠、跨時代的大歷史啟蒙

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卻呈現大明帝國走向滅亡的癥結,也成為黃仁宇旋風的開始。《萬曆十五年》是史家黃仁宇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著作,也是他大歷史觀主張的宏觀展現,一面探討歷史,一面檢討近代中國的處境,見微知著,從零碎事件書寫起,再整合所有元素,建立開闊、長遠的視野。不同於其他史書,除了豐富史料,他的筆法通俗,極富戲劇性,生動探討人物內心所思所想,將冰冷的歷史事實生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何以一個無關緊要的年分,卻呈現了中華帝國的衰頹?
黃仁宇以前所未見的獨特的視角,開啟了書寫中國史的新風貌。他探問一個無關緊要的一年間發生的數件微不足道之事,呈現了中國傳統的禮教道德如何綑綁了思想制度的革新、箝制帝國腳步、消耗殆盡創新的能量,而當中國在僵化中走向衰亡,西方則在變動中進步神速。

➤跨世代、跨國界,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本書中文繁體版於一九八五年首度在臺出版,如今在四十年後由黃仁宇兒子黃培樂(Jefferson Huang)授權聯經再度印行,經過重新排版校對,增補配圖,並列為聯經版「黃仁宇文集」之首,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提出的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乃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愛護,改變了人們對一個朝代的詮釋,啟發了多少歷史研究者、愛好者,其力量跨越世代與國界,迄今仍生生不息,必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多視角還原最真實的嘉靖帝  


他在位長達四十五年,人們讀史常只記得他二十四年沒有上朝,以及迷信修仙、寵信奸臣嚴嵩的種種昏庸作為。然而他絕不是無能的昏君。相反的,嘉靖始終沒有放棄手中的權杖,牢牢行使著帝王的無上權威。即便到晚年,他失去了治世的熱情,卻也從未忘記履行國君的職責。本書蒐羅大量史料,抽絲剝繭條縷分析,作者並曾特地南下踏訪嘉靖的湖北故鄉鍾祥、北上永陵,追根探源嘉靖的生命足跡,從各種零碎拼接的史料記載,理清嘉靖的決策思維,描摹出帝王孤獨的精神世界,以細緻的筆墨還原一個人性飽滿、最真實的嘉靖皇帝。

5/15-5/31購買明代展參展書,即享黃仁宇精選經典3書,66折加購。選購方法,請進入參展書商品頁,點選下方加購推薦,即可享66折加購價。
  • 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

    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

    明王朝潰亡的另類解釋────────  
    ➤不是因為崇禎,甚至也不是因為女真,而是氣候變遷導致的物價崩潰!  
    ➤結合歷史、經濟與環境領域,大膽挑戰國家興衰的傳統解釋


    卜正民書寫明朝歷史,在中文世界已有多種著作問世,不論是從地方社群探討的民間對王朝的制衡力量;透過商業發展與消費探討文化的變遷,或是以宏觀角度思考緊密相連的元明歷史,及其共同經歷長期氣候變化導致的掙扎,讓讀者理解到歷史的不同層面。

    本作與其他作品不同,向來以敘事見長的作者,這次將他的敏銳觸覺,從歷史延伸至經濟與環境的交錯關係。他運用大量的價格線索,解析漫長的明末,如何面臨氣候變遷的逐步侵蝕;又如何試圖因應,以及當氣候異變越過可承受的臨界點時,社會層面的交錯性的崩解,將我們從人物道德體系、興亡治亂的民族衝突觀點,帶向更廣闊的世界性結構,提煉出了一種重新看待歷史的嶄新角度。 ...繼續閱讀

大明興衰錄

這是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也是市民階層政治意識的初步覺醒的時代;是一個官僚的腐敗僵化,也是改革志士的勵精圖治的時代;是一個朋黨間為個人群體爭鬥卻也為國為民的抗爭時代,這是一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也是階級衝突激化的年代;這是一個文人尚雅品味奢華,也是一個市井娛樂盛行的年代;這是一個開國以道德治國,與民休養,最後卻結束於饑饉、疫病、流賊與兵亂的悲涼王朝。

────────────────────

《掙扎的帝國》探索在中國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此番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透過優雅的文筆、嫻熟的技巧,運用故事和奇聞軼事,闡明歷史的發展趨勢。

────────────────────

帝王與廷臣

「首輔申時行雖然提倡誠意,他對理想與事實的脫節,卻有一番深切的認識。他把人們口頭上公認的理想稱為「陽」,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欲稱爲「陰」。調和陰陽是一件複雜的工作,所以他公開表示,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六度派遣鄭和下西洋
使大明威望達至頂峰
纂修曠古未有的《永樂大典》
卻殘殺舊臣,大肆改寫歷史!


以時為序,自朱棣青少年時代,乃至於稱帝施治,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面,以至其家庭生活與思想才識等各個面向,經由對歷史的描述和分析,解讀明成祖到底有哪些是非功過,而歷史如何造就了明成祖,明成祖又如何影響了歷史!

從少年時代到政治鼎盛的歷程
呈現其在治理、施政的才能!


從張居正的少年奮鬥到政治鼎盛,再到對國家的治理,以及其在政策、學術方面的深入思考,都展現出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刻的政治眼光。這部傳記不僅是對張居正的生平故事的呈現,更是一個深入探討明代政治與治理的寶貴文獻,對於了解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和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跟隨利瑪竇的人生旅途
觀看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圖景


史景遷援引極為豐富的東西方史料與文獻,運用超卓的敘事技巧,建構栩栩如生的場景,生動的將利瑪竇不凡的一生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對十六世紀歐洲的反宗教改革、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政治社會情況等複雜歷史,提供了翔實的描述。

大明政治特產
廠衛如何攪動帝國風雲


錦衣衛和東西廠身為皇帝的耳目,則擔負了獵犬和屠夫的雙重角色,他們的存在,竟關係著大明的興衰敗亡,牽動了明朝未來的命運,本書即是探討錦衣衛與東西廠在大明王朝中所扮演的地位與角色,並對大明的發展與危害做出詳盡的分析。

貿易與交流

「明廷正確推斷德川幕府無意重回中國中心的朝貢體系之下,反倒只是在尋求建立某種貿易關係。明廷也意識到中國沿海大多數的海盜侵襲是中國海盜所為,而非日本海盜,德川幕府也與海盜來襲無關。既然中國朝廷拒絕調整朝貢體系以順應日本所要求的平等關係,它也就只有加強海防,阻止日本可能再次來犯這個選擇。─鄭維中《海上傭兵》」

明朝終究解除海禁
貿易需求引發明代社會衝擊


馬尼拉建城及定期航運的開通,宣示了連結世界各大陸的常態性海上貿易鏈首次成形,所謂的「世界貿易」也正式開展。在大航海時代,以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為首,葡、英、荷等歐洲各國開始陸續競逐海上霸權;而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更帶動了世界性的商品及貨幣流通。

瓷器恬靜的垂柳背後
是滾滾波濤和隆隆炮火聲


維梅爾只是個引子,要透過他來娓娓道出我們今日所置身的全球化世界,如何在四百年前就誕生。如果我們知道該往哪裡看,那麼到處可見轉變的蛛絲馬跡。就連維梅爾筆下,以恬靜的家庭生活為題,這類看來不會涉及全球活動的畫作,都在細微之處透露出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新全球化事實。而全球化世界的誕生故事,其核心就是中國。

朝鮮使者透過當時中國
掌握天下知識的核心


這是十六世界的東亞,當時的朝鮮身為明朝的藩屬,每年派遣朝天使(後稱「燕行使」)出使中國。在他們眼中,明朝並非積弱不振,反而是援救朝鮮免於日本攻佔的強盛國家,中華文化以及「中國製造」的布疋、貨物與商品更是備受推崇,每逢朝鮮使節團出訪中國,都是一趟滿載而歸的商貿交流。

跨越中國、日本、越南
為東亞結社文化提供嶄新視野


從比較的角度,以歷史學與文學的為主,並及於醫學與書畫鑑賞,探討不同人群結社的藝術。作者把社集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脈絡下,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型與身分階層等面相切入,讓社集這個看似熟悉而傳統的題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雅藏與市井

「品味並不是由宮廷向民間的單向滲透。一些人想在日常用度上仿效天子...,對於品鑑的行家,這未免無聊。能夠自己設定標準,豈不更好 ? 這就是士大夫的做法──由自己的消費偏好,形成獨特的風格。其精隨不在於昂貴或炫目,(儘管引人注目總是好事,尤其是當你為這樣的東西耗費巨資的時候),而全在一個『雅』字。」─卜正民《掙扎的帝國》

...繼續閱讀

長物志

長物志


────────────────────

構築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
寄託了審美情趣和品格意志


────────────────────
明末名士文震亨,借品鑑長物而標舉人格,完美呈現簪纓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調以及明代江南書香世家的高潔風致。

理性與節制

「按朱熹理學的一套工夫論設想,我們唯有通過格物致知、居敬窮理——即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等方法來不斷改變自己的氣質,克服人心中的私欲傾向,...這一為學路徑可簡化為:由「道問學」上達至「尊德性」的實現。無疑屬於儒學傳統固有的一種為學模式。然而陽明心學的核心關懷不在理氣論而在心性論,其基本預設是「心即理」,可謂是心學「第一哲學命題」,其核心觀念則是「良知」。良知是人的基本德性,是人心之本體,同時也就是天理,故良知心體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人的良知賦予世界以意義,若沒有人的良知,則整個世界的存在就無法呈現其價值和意義。」─中華書局版,吳震《傳習錄》導讀

映照明代士人的治鄉理想
以及對於社會的關懷


《聖訓演》成書於嘉靖十五年(1536),是六諭宣講文本的開端之作,最早收錄三原學派王恕對六諭的疏解。除六諭的詮釋外,也有婚喪禮俗的討論,並且特別重視女教的規範,以及著重在蠶桑絲織的婦功,反映陝西一帶的地域特性。

呈現明中晚期思潮競逐
對知識分子的影響與選擇


作者眼光轉移到小讀書人身上,他們同時受到數個風潮所影響,在各種學術思潮間擺盪徘徊與彷徨,甚至陷入抉擇的困境,這些小讀書人或許不是歷史舞臺的主角,但這些人其實更貼近當時大多數人的處境,讓我們可藉此具體了解明代中晚期一般士人的生活與世界觀。

日本陽明學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
介紹陽明先生最權威的版本


主要從九大方面來講述王陽明的一生:(一)王陽明家世;(二)少年時代;(三)志向動搖時代;(四) 精神歷練 龍場悟道;(五)第一次講學時期;(六) 第一次靖亂時期;(七)第二次講學時期;(八)第二次靖亂時期;(九)第三次講學時期,將王陽明的一生盡現讀者眼前。

輯錄論學語及論學書簡而成
為理解陽明先生思想的重要之作


本書《傳習錄》是由十五位門人同學向王陽明提問,分錄為十八篇章的精彩對談,其形式類似《論語》,在一問一答之間,王陽明的哲學便明晰的呈現出來。因此,想了解「心即理」的哲學意涵以及待人接物上的實際應用,《傳習錄》乃第一首選。

明代人物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