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裡的故事

《抵達安康》這本書裡的故事,很大程度是替這些以肉身搬運來處記憶的移民說話。透過串聯書中受訪者的個人小故事,得以一窺他們來到此地的背景故事,一段切實存在,但未被充分探究、彰顯、了解的歷史。

但《抵達安康》告訴我們,這一切並不止於此,背後有更深刻的歷史因素,只是我們對這段歷史,對這些移民的了解,就如同蔡宜岑老師在推薦語中寫到的:「卻只有歷史課本中那一、兩行文字。」

每一條巷弄裡,都埋藏著珍貴而動人的歷史。一間越南料理店,一名會說越語的老闆,唱著粵語歌又會說越南話的計程車司機,和教華語的越南留學生,以及木柵市場裡和顧客話家常的越南雜貨店老闆娘,他們都是移民,都住在了臺灣,落地生根、枝葉繁茂。

...繼續閱讀

以遷徙的軌跡
書寫生命的故事

你認識他們,卻從來不真正了解

歷史課本裡找不到,社會課本也不見其身影。如今,他們現身說法…13段藏在巷弄中的移民史。17位年輕作者,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安康社區、校園、巷弄、市場、街邊小吃店的越南移民,以13個生命故事串聯出一段隱藏的越南/臺灣史。

從1970年代起始,訴說因南北越戰爭,人們如何流離輾轉、拚盡全力想抵達安康之所。1980至1990年代,在越共統治之下的華人如何過生活,又怎樣透過當時國民政府推出的「仁德專案」追尋自由。最後探究經由婚配、依親、遠赴海外讀書而來臺定居的移民,在學業、事業之間,他們如何站穩腳步,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臺灣曾經接收過難民  


他們在高雄、木柵、澎湖……在你我身邊生活超過40載。為什麼我們幾乎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訪問逾50人、越洋串聯德國與臺灣,獨立記者從心而發的萬里追尋。他們以肉身化作橋樑,來到島嶼,帶著記憶、文化與語言,從此他鄉變故鄉。

食物的交融


述說數十位全球各地中餐館的創業者、廚師、員工和夢想家的故事。

描繪了存在於每個華人社群中、每位離鄉背井的海外移民心中的奇妙矛盾感,他們如何保有強烈的文化及身分認同,如何融入或被排除於他們所在的新環境的社會結構,但同時能讓他們賴以生存的中餐館完美適切地融入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環境裡。

移動的人們


────────────────────

為了勾勒出跨國通婚中的複雜樣貌,本書以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主體,透過她們述說自己的經驗,打破她們常被呈現或是被「想像」的單一面貌,而還原鑲嵌在其移動人生中業已存在的複雜性。

────────────────────


────────────────────

從國際政經結構出發,討論族裔經濟的興起、跨國遷移的仲介角色、國際搶工的趨勢以及國際品牌對於供應鏈勞權的關注,如何影響臺灣移工的處境,是近年來理解臺灣移工與勞動現場全面且重要的調查報導。

────────────────────


────────────────────

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

────────────────────


────────────────────

跨越百萬年的人類移動史,推動全球發展的跨界移民。用「移動的人=移民」的觀點來看世界史,就能理解人類是如何創造和傳播文明,同時清楚認識到,世界是怎麼樣邁向一個整體的過程,並進一步去探索當代世界性問題的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