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與地方社會的交會

交融成一段相生相長的歷史變遷

本書以長江下游的城市鎮江為例,深刻剖析中國地方社會在1830年代~1930年代這一百年間,如何與全球三大變革的互動:包含鴉片戰爭的爆發、以上海為中心的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蒸氣航行技術的引入與應用。這些變革不僅對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對中國地方社會提出重大挑戰,重塑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本書從常民的視角呈現鴉片戰爭的衝擊、中國貿易體系的轉變,與蒸氣航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

➤瞭解全球變化過程中,人們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經歷
我將目光投向中國社會,研究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初普通人的生活,我的主要目的是捕捉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動態。我認為這些變化本身,是在全球範圍內歷史變遷與中國地方社會內部變化相互交融的基礎上滋生的,而這些地方社會的變化又以中國文化為背景。


 宏觀歷史角度和田野調查的全新創見  


在中國的開放改革年代,台商以特殊而靈活的身分進出中國,連同其他外資,協助啟動中國與全球的連結,並將資本主義制度引進中國,迂迴造成「中國崛起」。在此過程,中國也表現出自身體制韌性,並展現角逐科技霸權和地緣政治優勢的企圖心。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人也是受害者,這種雙重性點出當今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糾結。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展模式。

社會當代轉型


────────────────────

著中國數百萬農村人口被歡迎進入大城市作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地方政府卻使用各種工具來限制他們獲得正式公民身分,形成既利用又排除的政策效果,以達到所謂及時回應(Just-in-time)的城鎮化機制。

────────────────────


────────────────────

在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社會經濟/社會體制變動中,數百萬職工下崗,數億農民流動,土地/城市大開發,社會急劇分化⋯⋯,可是,總體而言,社會群體之間並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城市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騷亂,⋯所有這些,究竟是如何可能的?

────────────────────


────────────────────

自1988至2013年,任柯安定期造訪鄒平,從人類學的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出發,見證了鄒平從一個3萬人口的農業縣城,蛻變成30多萬人口的繁榮城市。提出了「重組」的概念,闡釋鄒平這些年來的變化與轉型,並與既有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相互參照,進而對話。

────────────────────


────────────────────

越南是「防禦型的威權政體」,跟中國「侵略式的威權體制」不同,台商必須以柔性方式來進行勞動管理。透過「全球生產壓力鏈」的概念,我們可以理解台商卡在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特定位置,以及為了因應越南勞動政策、族群與性別差異,而採行的工廠勞動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