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凝視的身影: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凝視的身影: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0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凝視著他們,同時看到了那個未曾經歷的時代;
那些並未親自見證的人生,於敘述的過程,逐漸凝聚成延續的風景。
在交錯的身影中,彷彿看見了自己的表情。

  本書共訪談了三十七位台灣中生代藝術家。
  書寫出他們因創作而不平凡的人生,以及因際遇而淬煉出的透徹思維;
  而他們獨特的生命史,拼湊出的是台灣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風景與時代輪廓。
  內容除了文字,同時搭配藝術家的照片——這些在採訪當中進行的跟拍攝影,
  讓讀者得以親睹藝術品背後,屬於創作者的獨特身影與姿態。

  在本書中,人物是鏡頭的關注所在,他們的生命際遇是主要的情節;
  而過去經常被當成論述主題的藝術作品,於此換位成為描寫藝術家故事的背景,
  透過如此編寫的角度,我們得以細膩的感受,並真切的理解,
  藝術家內在的喜怒哀樂與悲欣交集。

  ●「創作就是一種自我開發,這是不會終結的。」── 莊 普
  ●「你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弱,才有變強的可能。」── 陳界仁
  ●「創作是我的絕對之境,是我認定自己的方法。」── 薛保瑕
  ●「藝術家沒有成名很苦,但成名後又是另一種苦。」── 于 彭
  ●「我喜歡河堤,河堤隔絕了河流和土地,有一種告別的感覺。」── 吳天章
  ●「田野本身不是藝術,要靠藝術家想辦法才能變成藝術。」── 李俊賢
  ●「有時候我覺得,不是我在創作藝術,而是藝術在帶著我跑。」── 涂維政
  ●「其實藝術家碰到創作瓶頸,只要回頭看看自己就會有答案。」── 林 鉅
  ●「世界和人生其實都是舞台,每個人都有上台的機會,但也總有下台的時刻。」── 李小鏡
  ●「有了藝術,我才發現到自己存在的真實─不是誰的影子,也不是誰的附屬品。」── 楊世芝
  ●「我一直覺得人和動物都一樣,人類就是社會裡的動物,都會你爭我奪和爾虞我詐。」── 蘇旺伸
  ●「現在我覺得我不需要一個偉大的男人,因為我覺得自己已經很有才華,不需要在男人身上找才華了。」── 賴純純
  ●「從鏡頭觀察人,你幾乎可以看見皮膚底下跳動的頻率。就算是枕邊人,可能都沒有辦法觀察得這麼細緻。」── 全會華
  ●「藝術是一個工具,它不能凌駕於我的生活。同樣做一件事,它可以是生活;但當我需要表達,它就成為藝術。」── 石晉華
  ●「要判斷一個藝術家好不好,就要看他的工作室,因為從中可以發現他的氣度和人格。人的狀態和他的藝術是同一件事。」── 朱嘉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孫曉彤


  出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曾於《藝外 ARTITUDE》、《CANS 當代藝術新聞》和《典藏 STYLE》等雜誌擔任主編或副主編,媒體經驗超過十年,熟悉台灣、中國、香港等華人藝術生態,曾旅居北京四年。相關藝術評論與文字作品散見於各大中文藝術雜誌與網站。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北,現為獨立藝評人與策展人。

蕭榕/攝影

  歷任《財訊》月刊、《今周刊》、《典藏》雜誌攝影主編,目前任職《蘋果日報》攝影中心,從事新聞攝影近三十年。  1993年起記錄藝術家影像至今,專注於人物攝影。
 
 

目錄

編者序
一種「人」的味道。———文陳柏谷
作者序
如果藝術是時代的鏡子,那麼我所身處的當下,將會映射出怎樣的身影?———文孫曉彤
 
第一部:寓言
倪再沁——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陳慧嶠——被暗喻在針尖和雲朵間的行星
林鉅——回到最初的所在
吳天章——黝黑記憶裡的曖昧幽光
劉世芬——我的祂真的很酷
王俊傑——最真實的虛構
袁廣鳴——凝視正在逝去的
許雨仁——死亡是我最好的朋友
 
第二部:現世
莊普——捨我其誰的浪漫與倔強
楊世芝——整體的自在
曲德益——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盧明德——植物式的蔓生思維
范姜明道——我要的就是隨遇而安
洪東祿——當凝視生命時,我們看見什麼
連建興——廢墟深處的稀微幽光
李民中——天堂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李明則——李公子的祕密花園
劉慶堂——伊通,我的人生道場
 
第三部:姿態
黃銘哲——孤獨的國王‧一個人的戰場
黃致陽——尋找那片水草豐美之地
朱嘉樺——絕不妥協的擇善固執
梅丁衍——從來不曾消逝的
陳張莉——內在的漫舞
陳界仁——牆外的沈默
李小鏡——人獸之間的一千零一頁
李俊賢——在地出外人

第四部:風景
蘇旺伸——不改其樂
賴純純——我的生命・我的原鄉
石晉華——婆娑世界的行路人
王德瑜——相信你所感覺的
涂維政——在際遇中保持信仰
林平——最好的樣子
徐永旭——泥土裡的時光賦格
陳贊雲——看見那座生命的神殿
全會華——更接近世界的景窗
薛保瑕——生命裡的絕對之境
于彭——似真似幻,是人間
 
 

作者序

如果藝術是時代的鏡子,那麼我所身處的當下,將會映射出怎樣的身影?
文/孫曉彤


  「凝視的身影」是我從2009年進行至2016年的寫作計畫,其中部分曾刊登於《藝外ARTITUDE》雜誌的固定欄目「藝術家身影」中——內容包括我個人的文字寫作外,亦固定與攝影師蕭榕(李遊)合作,因此採取的是圖文並列的版面樣式,所有的影像則為視覺呈現上較為純粹的黑白攝影。這個寫作計畫的進行方式是:選定了藝術家之後,至少進行一個整天的訪談和跟拍,見面的地點大多是這位藝術家目前生活與工作的主要場景,例如住家和工作室,有時也會安排一些對於創作者而言意義重大的所在;在過程中我經常必須上山下海,並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造訪一些特殊的場所,例如某些餐館、酒吧、工廠、攝影棚、喧囂的街頭甚至是肅穆寧靜的宗教道場。在這些創作者中,有的是我早已相熟的舊識,但也有不少是因為這個寫作計畫才得以結識的新朋友;但無論為何,我和他們的交流經常是從剛開始的僵硬或陌生,隨著相處時間的延展逐漸柔軟,直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而從他們口中敘述出的故事情節亦隨之流露出真誠的質地,就像是劇場裡悠悠亮起的舞台,鋪陳出的是那些創作者生命中真實上演的百轉千迴。

  在當代藝術的理論中,藝術具有超越創作者之外的獨立生命,它們並不依附於藝術家的個人詮釋或說詞,作品的呈現本身就是完整的存在——這點當然無須否認,然而我始終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將作品與作者徹底割離,是理解當代藝術時的必然。藝術作為人類精神與實踐的產物,其中自然有著與創作者絕對緊密的關連——只是有的時候,其間的關係顯而易見;抑或是藏匿於幽微的線索中,經過多重的轉折、替代或象徵,以更為隱晦的方式存在。藝術並不存在絕對唯一的路徑或答案,觀看過程也不是什麼追根究柢的尋寶遊戲,然而藝術家的創作確實以自我本位作為出發,而每位觀眾則是豐富藝術內容的的參與者——眾人的解讀將匯聚折射出創作者精微的內在線索,同時豐富了整個時代的集體意識與想像——在凝視中,映照出的是自己的身影,同時也是時代的輪廓。

  因此,我決定將這群藝術家的當下身影當作基礎,以自己的觀察為理解途徑,書寫所知所感的當代藝術的面貌。「凝視的身影」並不是田野調查或紀實報導,而是一個我個人的寫作實驗——以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為取樣,在他們所陳述的生命際遇裡,經過主觀的詮釋和編寫,尋得情節與其藝術創作間的關聯,同時描摹出他們所經歷的環境與時代的風景。在藝術家的選擇上,我刻意聚焦於台灣中生代的藝術家們——我無意於此進行嚴謹的學術論述或歷史定位——權衡稱之為「中生代藝術家」,是因為我設定的對象是當時年齡在45歲以上、也就是出生於1950至1960年代左右的創作者。訂定如此條件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成長、藝術養成以及創作活躍的1980年代至今,恰好是台灣整體環境變動最為劇烈的階段,包括國際地位、政治情勢、文化、經濟以及生活形貌的種種外在情狀,皆直接或間接地牽動著生存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個個體,而作為對於時空氛圍敏感的藝術家,這些內外互滲的感受和思維也就如同一縷時隱時現的線索,在他們面貌各異的藝術創作中,串聯編織出屬於這個時間段的、台灣當代的文化徵候。

  而出生成長於1980年代的我,雖然未及完全參與這群中生代藝術家所歷經的變動歷程,然而這些由他人口述中而被回溯或塑造出的記憶與經驗,卻恰好給予我適當的觀察距離,得以從自身的體察和理解中出發,書寫出我從他們的生命和藝術中看見的當代風景。

  此外,在七年多的書寫過程中,我確實體會到台灣藝術創作者們在客觀條件相對嚴峻的情況下,所歷經的掙扎與困頓——我曾於2010年至2013年客居中國北京將近四載,親身經驗到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濟價值和國際能見度上的巨大優勢,相較於當代藝術發展歷程已經累積數十年的台灣當代藝術生態,兩者的基礎和資源卻完全不在同一個比較層次上——批判現實的政經條件並非我寫作的動機來源,而是體認到這樣的現實後,在重新審視台灣的當代藝術家們時,更深刻地發現:雖然同為華人,兩岸之間當代藝術的文化觀點、創作態度和表達方式竟是如此的不同,而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勤懇與深刻,回映的也是我決定展開此一寫作系列的初衷——身為創作者的我感同身受——藝術家們以視覺藝術的形式發聲,而我採取的是文字書寫的撰述言說。

  在整個計畫的實踐中,所接受到的各種龐大協助,是我始料未及的。首先要感謝的是書中所收錄的37位藝術家,他們以其自身創作與存在姿態,呈顯了個人對於文化的關懷,反映出的是台灣當代環境的縮影,並且建構出在地特有的觀點與文化主體性,在陳述自我的同時也完整了我在當下時空的書寫。其中,比較遺憾的是,幾位曾經訪談過的藝術家,在本書付梓之前,便已溘然離世,包括在書寫和藝術觀點上影響我至深的倪再沁老師——若是沒有先師的指導與提攜,便沒有今日持續寫作的我。

  真心感謝「凝視的身影」進行過程遇到的每一位貴人,包括在編輯過程中給予我莫大支持的好友兼工作夥伴,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部總編輯陳柏谷,若非他不屈不撓的意志力與實質協助,本書將很難呈現今日的成果。以及,典藏藝術家庭的大家長簡秀枝女士、雅墨文化事業的老闆石允文先生和陳麗玲總監、伊通公園藝術總監陳慧嶠、已停刊的《藝外ARTITUDE》曾經共事的強大編輯團隊、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老師、人稱「倪桑」的台灣流行音樂資深推手倪重華,以及決定通過我申請的「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的文學類評審們。當然也要感謝那些無時無刻都在鼓勵我的摯友們,如果不是你們在那些關鍵時刻的義氣相助和真誠關懷,我可能早已淹沒在不知名的時空海洋,而無法專注完成這趟關於探索的航行。

  最後感謝我的父親和母親——沒有您們強大而穩固的後盾,我便不會有機會和勇氣,展開這趟關於書寫和藝術的生命旅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06000
  • 叢書系列:ESSAI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1.8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吳天章:黝黑記憶裡的曖昧幽光〉
 
介於人界和魔界之間,藝術家擁有自由進出的一把鑰匙。
 
關於吳天章,我的腦海中一直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印象——一個是關於他早期致力於政治批判的憤青形象,那些政治人物頭像被以巨大的尺幅展示,厚實的肌理和顏料層彷彿威權的具體展現,一字排開彷彿天上的眾神祉,又像是牌位上的列祖列宗,在歷史的陰影裡持續不斷地迴光反照。另一個形象,則極端地跳躍到光譜的另一端——如果說以前的吳天章以他的畫筆作為兵器,狠很切割劃破關於外在社會的種種虛象,那麼現在的他就是一個純情的劇作家,在他擬定好的場景中,自導自演著一齣齣情深意重的世間百態。
 
就像吳天章自己說的,他擁有那一把穿梭於愛慾癲狂和有情人間的鑰匙,行走於之間時而黝黑、時而微光乍現的界線間,吳天章的作品看起來總是那麼曖昧、刺激、詼諧、憂傷、欲語還羞卻攝人魂魄。在他1997年的錄像裝置〈戀戀紅塵〉中,他變造了台灣前輩畫家的代表作〈市場口〉,當七彩霓虹燈開始旋轉閃爍,室內的燈光暗了下來之後,那個原本在蒸騰人氣中顯得格格不入的時髦白衣女子,竟就此在曼妙的台式舞曲中緩緩浮現,男扮女裝的人影伴隨著無比妖嬈的扭動舞姿,一步步迎上前去,那些戲謔的、憂傷的、耽溺的、詭異的、自我陶醉的、顧影自憐的暗示,加上明明白白溢流的情慾,架構了一個莫可名狀但又真實無比的感官虛象,然而在這短暫的矇昧之中,銷魂的快感和記憶卻在燈光亮起後流連不去。
 
那一把鑰匙,原來是一把挑逗的鑰匙,封存的是眾生底層隱隱騷動的各種情慾。
 
從台北畫派到悍圖社,年輕時會抗爭體制,吳天章說年過半百的自己已經對議題性的這件事失去興趣。生命的回歸體現在對於往事的緬懷,內存於腦內海馬區的黏稠記憶不斷溢出,過去暫存於此的視覺符號變成他攝影作品中關鍵字。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