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

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馬尼尼為 / 獻給不守成規的創作者──大竹伸朗繪本《傑瑞阿伯》

    文/馬尼尼為2017年10月13日

    藝術家大竹伸朗的《傑瑞阿伯》。 我對大學教育有諸多不滿,不滿到恨屋及烏,日後連逛師大夜市想上厠所也不會到系所去。那時候國畫為必修課,老師上課方式是讓我們臨他的山水畫稿。那些畫稿不知用了幾年了,包在塑膠套裡。我中學時就學了整套的國畫,實在是對這種工筆山水的臨摹意興闌珊,於是我就 more
  • 【4月讀書日】插畫家紅林:透過描繪人物和物件,來陳述一些生活的狀態

    文/紅林2016年04月27日

    2016年4月.讀書日插畫家紅林,台北人,插畫與圖像創作者,畢業於淡江大學、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展覽學系。2013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作品帶獨特視角和快意趣味的風格,結合文化、音樂、展覽活動發表中。2015年初以巡迴形式於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佐賀等地首度個展,近期剛完成台中個展「yo! 」、同 more
 

內容簡介

衝動、直感
圖像世界的拾荒者。_____大竹伸朗
自草間彌生、橫尾忠則、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後,
日本藝術界在國際上最有潛力
結合通俗與前衛的下一波勢力潮流代表人物。
從追憶少年到「全景1955─2006」展創作軌跡全記錄

  宛如鬼才般的全能藝術家,是大竹伸朗給人的明快印象。以畫家身分廣為人知的他,創作手法卻繁雜且多樣地令人目不暇給,這些精采華麗,但絕非淺嘗輒止的手法,多年來覆蓋了從素描到油彩的繪畫創作,自靜照攝影延伸至實驗錄像的影像生產,以路上拾遺、蒐集商標與裁切印刷品為主軸,並加以重新組裝拼湊的現成圖像剪貼術等。而他宛如萬花筒、綜藝團與破爛老屋交配結合的大型裝置物件,無論是舊屋廢墟、公共澡堂、校園裝置或歌唱機器,都展現出其講求混種疊合與即興拼貼的獨特美學感性。除此之外,他還是匠心獨具的獨立製書者暨設計人,對於印刷術與字型學有著特殊的感性執著,並著有多部闡述創作理念、文風接近內心自剖與生活反思的獨白書寫。

  究竟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創作實踐背後,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大竹伸朗1955年出生,從小就喜愛繪畫,並以成為畫家為目標。1974年,東京藝術大學落榜後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讀了一星期便休學,跑到北海道別海町的牧場工作,期間在北海道各地從事繪畫及攝影。1977至1978年前往英國,在當地以各式各樣的情景為題材,進行攝影及速寫,並於1986年將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他在倫敦的波多貝羅路跳蚤市場認識了一位販賣大量火柴盒的人,這成為了他投入一生製作的「剪貼簿系列」作品的開端。1980年從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畢業,與友人組成噪音樂團「JUKE/19.」,獨立製作發行專輯。

  80年代初期,大竹伸朗以鮮明強烈風格出道,在業界造成震撼,成為日本新繪畫(New Painting)的旗手。他以「既有存在的物件」為素材,透過繪畫、拼貼、攝影、裝置、聲音、書籍等不同媒材,強烈且直觀地建構自己的世界。1982年開始在日本及英國等地舉行個展,獲得極高評價。而後進行繪本、攝影、立體雕塑、拼貼、行為藝術等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活躍於國際。1995年,與山塚EYE組成行為藝術雙人組「Puzzle Punks」。2006年,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舉辦大型回顧展「大竹伸朗 全景 1955-2006」,以近兩千件的作品群作為至今藝術活動的大成。此展覽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在世藝術家個展,被評為空前絕後。

  在大竹伸朗的圖像世界裡,最核心的創作手法莫過於「張貼」(paste)。「畫」與「貼」兩種素樸本能的動作間,有著彼此纏繞、互相交疊的親合性,也是一種創生式的自然衝動。因此無論是印刷品上的現成影像、相機攝取的照片影像,以及畫家手描或油彩繪製的圖像,在大竹伸朗的剪貼本、素描簿、繪畫板,乃至於裝置物上,都是可以不斷覆貼增厚或剝除斑駁的,一種奠基於創作者主觀直覺與創生衝動的時間層塊,就像風化後的化石遺跡般,體現出某種個人性與時代性的視覺徵兆。而這種以「張貼」作為核心手段,講究層塊堆砌與時間疊面的圖像積累剝除術,遂成為大竹伸朗獨樹一格的創作方法論,體現在他各式各樣的跨類型創作實踐裡。

  他那彷彿熱病(fever)般的旺盛創作欲,背後是一種對於「已經存在的事物」(what’s already there)之肯認與著迷。他的身體與眼睛宛如一組對著圖像世界進行無間斷掃描的照相鏡頭,不斷撿拾著周遭各種稍縱即逝、卻讓他深深著迷的圖像物件,多年來所累積的素描本、筆記冊與剪貼簿,本身成為具有獨立生命的「作品」群,被視為是其創作裡最精華的核心,它們大多沒有清楚的起承轉合,豐艷混種的厚重皺褶,更像是一系列的迷途地圖,具體呈現了多年來大竹像是圖像世界的拾荒者般。

  這種與「剪/貼」概念息息相關,對圖像世界高度好奇的創作趨力,曾促使大竹伸朗將攝影家理查.阿維東(Richard Avedon)的攝影名作《Portraits》,完全按照原書順序地以自身風格全本臨摹了一遍,成為圖像衍生變體的素描本《Portraits by Avedon: 18th July, 1979》;當他在書店裡遇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厚如磚塊的巨冊《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時立刻抬回家,將其當成黏貼作畫、圖像對撞的厚實底本,就像是要與其「決鬥」一般。大竹這種以既有書籍作為剪貼底本,並在上面塗鴉作畫的創作手法,至今最少有七十多本以上,後來匯集成《A Compact Guide to Shinro Ohtake Scrapbooks》,原本被人們認為不登藝術大雅之堂的個人剪貼簿,如今已然形成自成一軌道的小宇宙,有著獨自的迷你指南,是大竹伸朗最核心的創作母體之一,而在他其他的繪畫、裝置與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裡,都不難看到此種不斷疊合、張貼與漸趨斑駁的剪貼簿美學意識貫穿其中。

  大竹伸朗憑直覺蒐集來的物品構築成的建物,總是呈現出一種俗豔的趣味性與庶民的親切感。他曾在本村「家計畫」藝術空間中,改造一座舊齒科醫院,並將它命名為(舌上夢/ボッコン覗)。2009年,應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邀,在直島上創作的銭湯「I♥湯」,再次展現大竹伸朗的拼貼表現主義,從外觀的巨型裸女剪影燈箱,到室內的彩繪磁磚風呂繪、船艙、松樹,和來自日本性愛博物館「秘寶館」的大笨象模型,以及各種原創藝術畫作等等,都讓觀眾看到藝術家的爆發性。這個由大竹伸朗創作的狂放藝術品,於2009年7月底正式對外營業。2012年,他應邀參加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2013年,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則邀請他前往參展。大竹伸朗的國際名聲日益大增,作品質量兼具,廣受日本國內及海外美術館收藏,儼然成為自草間彌生、橫尾忠則、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後,日本藝術界在國際上最有潛力結合通俗與前衛的下一波勢力潮流,而備受矚目期待。日本中生代藝術家村上隆表示,大竹伸朗可謂他的啟蒙老師,當年他就是看了日本當代藝術推手小池一子,在佐賀町展覽空間策畫的大竹伸朗展,才走上藝術之路。

  驅動大竹伸朗成為藝術家的源頭,是他那股對圖像世界的疑問、困惑、好奇與衝動,也是《看不見的聲音,聽不見的畫》中不斷反覆致意的一個母題。本書是大竹伸朗從追憶少年到「全景1955─2006」展創作軌跡的全記錄,由56篇散文組成,分為<遠景:記憶與創造><全景><近景:日常與創造>三部分,除了日常生活,大竹也重新思索每天創作的各種主題和具體素材。他試著在可能的範圍之內,以繪畫創作為主軸,將過去自己所創作的立體作品、版畫、攝影、照片、貼畫、聲音、繪圖等作品,與自己的距離、邂逅和思考等,徹底轉換成語言:

  以什麼樣的觀點,將直接連結到創作的衝動和思維,轉換成什麼樣的語言,才可以順利傳達給人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結果,卻總是重複陷入一股無法順利轉換的焦慮當中。不過,我微微感覺到的,那種「每次都無法傳達的焦慮」,最終總是會讓我「動手」進行畫作或文章的創作。

  某天,在進行剪貼簿的創作時,我腦海中了突然浮現「地圖」這個字眼。剪貼的行為,感覺就像是針對自己內心的「地形」進行地圖製作。當時,我以為那只是自己的幻想,但之後,我認為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以各種不同形狀呈現的未完成「地圖」。

  以什麼樣的方法、和這種內心「地形」產生什麼樣的關係,或者完全無關,就因人而異了。

  就算這始終是張未完成的地圖,但我非常想透過某種表現方法,盡可能在內心中感受到的「地形」中來回漫步,即使很模糊,可能的話,我還想看看燒炙出的「地圖」,就算只有一瞬間。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藝文評論家 張世倫
  推薦/詹雨樹
  選書 設計/平面設計師 王志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竹伸朗Ohtake Shinro


  1974年,東京藝術大學落榜後進入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念了一星期便休學,跑到北海道別海町的牧場工作。隔年開始一邊繪畫、攝影,一邊周遊北海道。
  1977年〜1978年至英國留學。在當地以各式各樣的情景為題材進行攝影及速寫,並將作品集結出版成作品集。
  1980年自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畢業。組成噪音樂團「JUKE/19.」獨立製作發行專輯。
  1982年開始舉辦個展。而後進行繪本、攝影、立體雕塑、拼貼、行為藝術等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以物品蒐集、大型垃圾當作媒材為其作品的特徵。也在英國等地舉行個展。
  1988年開始移居至愛媛縣宇和島市。之後以該地作為活動據點。
  1995年,與山塚EYE組成行為藝術雙人組「Puzzle Punks」。
  2006年,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大竹伸朗 全景 1955-2006」。另外也在曾工作過的別海町牧場舉辦個展。於香川縣直島的家progect的「牙醫」(はいしゃ)中發表作品「舌上夢/墨痕窺視」(舌上夢/ボッコン覗)。
  2009年,於香川縣直島開設錢湯「I♥湯」。
  2012年,於德國的卡瑟爾市參加五年一度的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
  2014年,獲得日本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賞美術部門賞。

譯者簡介

西島秀


  接觸日文本為調劑生活,卻在意外之間,讓這個韻味十足的語言,成了人生下半場的主題曲。

  熱愛充滿無限想像的文字轉換遊戲,願終身與翻譯工作為伍。
 

目錄

遠景 記憶與創造
等身大的卜派
五歲那年的春天
畫之根
時間的印刷
鉛筆的遠吠
斑紋的透視法
紙牌的教誨
黑色的盤景
砧板的記憶
米契爾的去向
三十萬日圓與緣分
數位與放大鏡
素描本的無意識
穿越烏龍麵糰快車
海葡萄與8釐米的記憶
黑與白的時間
畫與美國
梵谷與月兔耳
雜色鏡球

全景
喪家之空
牛男的思念
畫的重力
女神的自由
原野的個展
踹景
味噌豬肉湯、畫和聖伯納犬
紅色的荒謬
藍色的荒謬
一無所有的地平線
誤解蟲
看不見的畫
畫中的空地皮
拼貼球
近景 日常與創造
此處還沒有的東西
愛到骨子裡
唰唰砰砰
老頭的眼珠
竹輪小姐的眼睛
高野山的縫紉針
大胡蜂和杜象
吐司畫
安迪.沃荷
洞窟的一朗
達文西和奶油刀
地圖的臭味
路上的鉛筆
照片殭屍的逆襲
被貼上的時間
看不見的秘寶
消動與衝去
四個字的狼煙
F型的衝動
結束的看板
繪畫時間
距離和單車
宇和島機場商店街
後記
 

導讀

在「不知道」的盡頭,有著在白底上用毛筆字寫著「畫家」的招牌 張世倫(藝文評論家)


  宛如鬼才般的全能藝術家,是大竹伸朗給人的明快印象。以畫家身分廣為人知的他,創作手法卻繁雜且多樣地令人目不暇給,這些精彩華麗,但絕非淺嘗輒止的手法,多年來覆蓋了從素描到油彩的繪畫創作,自靜照攝影延伸至實驗錄像的影像生產,以路上拾遺、收集商標與裁切印刷品為主軸,並加以重新組裝拼湊的現成圖像剪貼術等。而他宛如萬花筒、綜藝團與破爛老屋交配結合的大型裝置物件,無論是舊屋廢墟、公共澡堂、校園裝置或歌唱機器,都展現出其講求混種疊合與即興拼貼的獨特美學感性。除此之外,他還是匠心獨具的獨立製書者暨設計人,對於印刷術與字型學有著特殊的感性執著,並著有多部闡述創作理念、文風接近內心自剖與生活反思的獨白書寫。
    
  究竟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創作實踐背後,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1955年出生於東京的大竹伸朗,成長歷程深受日本戰後昭和時代通俗傳統與西方流行文化的多重影響。自幼便喜愛漫畫、卡通與素描的孩童大竹,很早便確信自己將以繪畫為畢生職志,但他就像一顆離心漂泊的陀螺般,不斷地以自己的軌道路線,兀自倔強地用獨特的姿態旋轉著。
    
  1974年他考上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科,原本理應從此步上正規美術科班路徑的他,卻在註冊一周後迅速辦理休學,隻身前往位於北海道別海地區的牧場裡勞動打工,在無垠空曠的天地與草地牛群間放空觀察,並在隨後的流浪路途裡,選擇遠行遊蕩倫敦、香港等地。這些暫時跳出學院正規美術發展的想像軌道,轉而尋求「人在路上」的生活體驗,多所豐富並刺激了他對圖像世界的深刻思考。復學畢業後的他在1980年代踏上藝壇,被譽為日本新繪畫的棋手,活躍至今。    2006年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舉辦的「大竹伸朗 全景 1955-2006」回顧展,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在世藝術家個展,不但動用了全館三個樓層,作品數量更高達兩千多件,全面性的展現一個藝術家不同時期裡,那宛如過動兒式的多面向作品產出,被認為是一項空前絕後的展覽。讀者手上這本《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便是「大竹伸朗 全景 1955-2006」大展的文字書寫集結,多所展現了大竹伸朗創作背後的個人思考,以及他特異獨到的圖像意識。

  以「張貼」作為方法
    
  在大竹伸朗的圖像世界裡,最核心的創作手法莫過於「張貼」(paste)了。一直有著隨身素描與收集剪貼習慣的大竹,曾在《UK77》一書裡自述年少時在倫敦流浪的經歷,21歲的他除了無止盡地打零工、撿東西、看展覽、畫素描,並不時拍攝那些冷峻乾枯、異境疏離的照片外,某一次造訪波多貝羅路(Portobello Road)週末舊貨市場的獨特經驗,成為他個人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捩點——他在倫敦此一著名的跳蚤市集廣場,偶遇一位獨自販售著火柴盒標籤包裝的業餘賣家。看著這些僅剩空殼紙面、已無實際用途,而顧客不屑一顧的印刷包裝物,竟宛如搜奇怪癖般地彙集一處,大竹伸朗內心突生一股無法抑制的衝動,說什麼都要立刻將它們全部買走,並旋即返回住處,將它們一張張地貼在他密集厚重的個人筆記本上。
    
  整個過程,彷彿一種天啟儀式,他自此發現並逐漸確認一個從他幼時便存於心中,但至此才較為明朗的問題意識——或許「畫」與「貼」兩種素樸本能的動作間,有著彼此纏繞、互相交疊的親合性,孩童的隨手素描塗鴉,以及那對於手邊圖像的撿取、割剪與黏貼,都系出同源地來自同一種創生式的自然衝動。因此無論是印刷品上的現成影像、相機攝取的照片影像,以及畫家手描或油彩繪製的圖像,在大竹伸朗的剪貼本、素描簿、繪畫板,乃至於裝置物上,都是可以不斷覆貼增厚或剝除斑駁的,一種奠基於創作者主觀直覺與創生衝動的時間層塊,就像風化後的化石遺跡般,體現出某種個人性與時代性的視覺徵兆。
    
  而這種以「張貼」作為核心手段,講究層塊堆砌與時間疊面的圖像積累剝除術,遂成為大竹伸朗獨樹一格的創作方法論,體現在他各式各樣的跨類型創作實踐裡。

  直覺的衝動
   
  雖然在現/當代藝術的領域裡,講求異質元素組裝集結的「拼貼」(collage)一詞,如今早已不是太新鮮的手法,但大竹伸朗的張貼術,卻與西方美術奠基在圖像批判與知性辯證的「拼貼」概念,有著頗為不同的脈絡邏輯,不該混為一談。
    
  在大竹式的思維裡,是將「剪」(cut)與「貼」(paste)的動作,視為個人與圖像間最質樸根本的互動方式。「剪」與「貼」在此,不只是一種創作上的技術手法或風格操演,而是人身在世,面對如今已高度圖像化的世界,以及反之,圖像本身竟也成為一種世界觀時,所難免產生的困惑、謎團、疑問、好奇,與隨之而來的一股直覺的衝動,意圖使圖像抽離、剝除、組裝,從而在新的脈絡下與各種元素並置、疊合乃至碰撞,藉此孕生出嶄新的氣息與視界。這種「世界」與「視界」的辯證趨力,主要並非來自於知性的思索與理智的判斷,更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象牙塔式顧鏡自憐,而是一種近似於童稚玩心式的不斷嘗試,一種將瑕疵、斑駁與堆砌視為作品不可或缺的環節,並永遠處於流動狀態的持續探索。
    
  大竹式的「剪/貼」背後,一如面對世界時充滿好奇的孩童般,其實是以「疑問」作為主要的動機,而並非在尋求某種形而上的「意義」或「解答」。事實上,他在包括本書內的許多文章裡都不只一次提到,自己相當排拒當代藝術裡,那種觀念先行或概念至上的創作路數。他將自身龐大且多樣的作品生產,多所歸因於某種直覺、意外與衝動的混合體,而不是在達成或實踐任何抽象冰冷的概念、意義或目的。
    
  大竹伸朗龐大且繁複的創作,因此像是某種介於「意識」與「無意識」間的恍惚囤積,所漸趨生成的加減過程。「剪/貼」因此也像一種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隱喻,面對大竹伸朗的作品,就像在翻閱一本孩童基於直覺與童心編撰而成、本身並無明確目標意義的塗鴉簿或剪貼本那般,縱使他不總能用清楚明晰的言辭完整闡述其內在邏輯,這卻無礙於我們欣賞那由直覺與衝動所孕生的「剪/貼」世界體系裡,所蘊藏體現的獨到視界。
    
  《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一書裡許多讀來有些飄渺纏繞的言辭,其實頗為真切實在地反應了創作過程裡所必然存在的偶發、錯誤與衝動感,而不像許多當代藝術家自述裡,常不是將畢生創作後設回顧地,微調整頓成某種具有高度目的性與起承轉合的概念體系,便是將自身包裝成全知全能、綜觀全局的創作超人,大竹伸朗文字裡那「不確定」與「不了解」所透露的誠懇,在市儈且講求包裝的藝術圈裡,因此顯得格外清新珍貴。

  已經存在的事物
    
  對「剪/貼」的強調,意謂著大竹伸朗的創作術裡,不大存在著「無中生有」這檔事——雖然在傳統觀念裡,我們總想像著畫家是面對著一塊白布,從「零」開始地恣意揮灑其想像力。但就如同所有20世紀的重要畫家,或多或少都要面對同樣的嚴肅課題——當攝影與印刷術已能快速且簡便地記錄現實,使得圖像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泛流通,從而構成另一種關於「影像」的「現實」時,作為一門傳統技藝的繪畫術在面對此一當代情境時,究竟還有什麼樣的施力空間?一如前輩畫家 Gerhard Richter 或 David Hockney 以照片的本體論作為繪畫創作的切入點,在大竹伸朗的視界裡,攝影術及其延伸擴大的眾多印刷品與複製物,如今構成另一種繪畫得以積極介入、靈巧轉譯的現實界,成為他創作上的豐沛素材。
    
  雖然十分熟悉並推崇杜象(Marcel Duchamp)的作品(他甚至出版過數本向杜象致敬的著作),然而大竹式的「剪/貼」,並不只是現/當代藝術裡那種在作品裡挪用「現成物」(readymade)的拼貼手段,更不是為了對畫框的平面表層,進行智識層面的干擾顛覆。他那彷彿熱病(fever)般的旺盛創作慾,背後是一種對於「已經存在的事物」(what’s already there)之肯認與著迷。這使得大竹伸朗成為一位或許有些極端的收集家,他的身體與眼睛宛如一組對著圖像世界進行無間斷掃描的照相鏡頭,不斷撿拾著周遭各種稍縱即逝、卻讓他深深著迷的圖像物件,不管是廣告傳單、雜誌夾頁、照片圖像、火柴菸盒、通緝快報,乃至於燈箱雕像等,只要是能讓他滋生衝動的圖像物件,都成為其潛在蒐羅的對象。
    
  這使得大竹伸朗多年來所累積的素描本、筆記冊與剪貼簿,本身成為具有獨立生命的「作品」群,而不只是某些狀似更為「正式」作品的預備草稿、構圖速記或施作藍圖。相反地,大竹伸朗的素描本、筆記冊與剪貼簿,被許多人認為是其創作裡最精華的核心,它們大多沒有清楚的起承轉合,也不像是一般藝術家常見的創作日誌或個人備忘錄,但其豐艷混種的厚重皺褶,更像是一系列的迷途地圖,具體呈現了多年來大竹像是圖像世界的拾荒者般,在沒有清楚動機,也缺乏明確目的性之狀況下,兀自苦行僧地撿拾累積並大量張貼的圖像層片。這些狀似速成簡潔,但絕不輕鬆隨便的個人化檔案,其數量與內容之大,令人望之生畏,卻又好奇再三,它們就像是個不斷累積、大量增殖的團塊,成為另一種「替代性的畫布切面」,供畫家恣意碰撞並揮灑其影像意念於其間。
    
  例如這種與「剪/貼」概念息息相關,對圖像世界高度好奇的創作趨力,曾促使他將攝影家理查.阿維東(Richard Avedon)發行於1976年的攝影名作《Portraits》,完全按照原書順序地以自身風格全本臨摹了一遍,成為圖像衍生變體的素描本《Portraits by Avedon: 18th July, 1979》;而他在書店裡遇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厚如磚塊的巨冊書《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時,反應竟是要將它立刻抬回家,不是作為觀看賞玩或室內裝飾用,而是將其當成黏貼作畫、圖像對撞的厚實底本,就像是要與其「決鬥」那般⋯⋯而大竹這種以既有書籍作為剪貼底本,並在上面塗鴉作畫的創作手法,至今最少有七十多本以上,其豐厚複雜度,在幾年前匯集成一本名為《A Compact Guide to Shinro Ohtake Scrapbooks》,原本被人們認為不登藝術大雅之堂的個人剪貼簿,如今已然形成自成一軌道的小宇宙,有著獨自的迷你指南,是大竹伸朗最核心的創作母體之一,而在他其他的繪畫、裝置與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裡,都不難看到此種不斷疊合、張貼與漸趨斑駁的剪貼簿美學意識,正無所不在地貫穿其中。

  生命作品

  在《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的一篇文章裡,大竹意在言外地描述了兩位異於常人邏輯、令人困惑不解,但充滿個人魅力的怪異案例:一位是多年來持續不斷地隻身挖掘著某座山區,而成為宛如地方特產般的老頭;而另一位男子則在知名的自殺懸崖處,重複地進行著孤身跳海後再重新爬起的動作。他們不被世人理解、乍看下顯得怪誕異常的自我執念與反覆實作(practice),在大竹的書寫描述下,讀來像是某種以「全身」為賭注的「生命作品」(life work)操演,獨具魅力。他們雖然和受過美術科班教育,且以專業畫家為職的大竹伸朗,在身分上處在截然不同的意義場域,但其中所體現顯見的素人業餘感,那脫離常軌的怪誕特性,以及宛如熱病般的反覆積累操作,從而使得狀似無意識且略顯神秘氣質的大量實作,漸趨在世人的異樣側目下不斷增殖,彷彿與畫家本人有著同出一轍的異質氣息,而秀逸獨立。
    
  近年來,隨著德國文件展(2013)與威尼斯雙年展(2014)的接連邀展,加上以瀨戶內海為主舞台的數件大型公共藝術品陸續問世(例如《直島錢湯I♥湯》、《舌上夢》,以及《女根》等),使得大竹伸朗的國際名聲頓時大增,儼然成為自草間彌生、橫尾忠則、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後,日本藝術界在國際上最有潛力結合通俗與前衛的下一波勢力潮流,而備受矚目期待。
    
  然而無論是西方現/當代藝術界太過急躁地,將大竹伸朗數量龐大的剪貼簿或筆記本,置放在某種概念先行、目標明確的「檔案熱」(archive fever)架構下,進行百科全書式的策展式論述收編,或是亞洲藝術的若干推動力量,急於將他擺在某種東瀛普普藝術的領頭位置上,力求其商業潛力或市場性,雖然都不算說錯,但或許都多少顯得有些一廂情願,而失了些體察其內在創作質地的判斷準頭。
    
  大竹伸朗真正的創作趨力,那種帶著些素人粗糙的手工質地,但又匠心獨具的圖像張貼生成術,最後或許都能回溯到《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裡不斷反覆致意的一個母題:驅動他畫家身分的,是那股對圖像世界的疑問、困惑、好奇與衝動。而這股兀自獨行的實作姿態,若打個比方,或許就像書中〈唰唰砰砰〉一文裡,那坐在新宿酒吧的吧台旁,旁若無人地刷著牙的男子,讓大竹異常地覺得很「搖滾」,或是在倫敦酒吧門口,遇上了因為店家未準時營業,而抓狂般怒敲其大門的老頭,頭上彷彿掛著「龐克」的標籤。這些有些超現實的怪誕情境,多少溢出了生活的常態軌道,唐突荒謬地讓人無法理解其邏輯道理,但正是此種屬於「不知道」、「不了解」的魅力,使刷牙男與酒鬼老頭彷彿身處在一個任何邏輯意義與功利目的都暫時懸置失效的長廊裡,頭上分別掛著「搖滾」與「龐克」的招牌,而自成一格地獨具魅力。
    
  或許在那永遠來回踱步於「不知道」的長廊盡頭,永遠都不停歇其圖像探究與剪貼組織工作的大竹伸朗,頭上也彷彿有著在白底上用毛筆字寫著的「畫家」招牌,正兀自獨立地閃閃發亮著,一如「搖滾」或「龐克」般醒目帥氣。

推薦序

大竹伸朗對我的影響 詹雨樹(拼貼創作者)


  第一次接觸到大竹伸朗(Shinro Ohtake)先生,是他硬殼作品冊《倫敦/香港 1980》。整個封盒上散佈著零碎的各種圖案,有藥品商標、乘車券和可能打開吃過的糖果紙…每個物件像是標本般躺在發黃的紙上。盒子裡躺著的小本書是他在旅行中的手繪加隨興拼貼,整本感覺就像是他突然想到甚麼就畫了,然後可能也沒想畫完就斷了,拼貼更像是缺塊的藏寶圖,感覺就像是我正在偷窺他剛寫完的虛構日記。我愛死了這種風格!
    
  之後,藉著一次到東京搜刮了些他的作品書,有塗鴉、有拼貼也有像素人般粗拙的漫畫,當然出現更多的是搔首弄姿的桃紅色女人們。但有些拼貼不再像遊戲似的輕鬆,改以濃烈的重口味塗抹,有點像Peter Beard會在攝影作品裡塗抹上奔放的非洲意象一樣。大竹先生大部分的拼貼都被蓋上了厚厚一層的筆觸,要不然就是會有黏著像是剛好掉落下的物件。但隨意的寫實仍然保持,會覺得是個無聊的青春期高中生在課本上的亂塗鴉,猛翻一頁就跳出個滿版裸女的特寫啊!
    
  大竹先生認為拼貼創作時,如果一直被素材占據了意識,會陷入無法更好的狀態。反倒是隨手撿拾丟在垃圾桶的碎片,還有著更多充滿未知魅力的元素。所以他認為做拼貼最好的平衡,就是所謂影響或效果,一直存在於你無法注意到的地方。「意圖」是他覺得做拼貼的契機,他說這種行為有點像是對自己的內心地形製作地圖。想到我最初會做拼貼,完全就是一種想要占有的慾望,而我又不想讓別人一眼就直接看穿我的意圖,所以和大竹先生透過自己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別人已經製造出的世界一樣,「做拼貼」有著宛如發洩隱藏於心中的反抗和犯罪意識的舒暢。
    
  最後以大竹先生下面這段話作為他對我的影響結語,「貼比不貼好這句話就好像永恆不變的拼貼標語一般,不成功的話,撕下來就好,不貼就不會有撕下來的感覺。所謂的拼貼,或許就是改變位置。」

後記

  這本書乃由發表於二○○四年二月~二○○八年十月號的《新潮》月刊散文單元「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以及二○○三年,連載開始前所寫的一篇文章匯集而成。

  二○○六年十二月號之前的散文,大多連同英譯文一併收錄在兩年前秋天所舉辦的「全景1 9 5 5—2 0 0 6」展的圖鑑中,再加上其後的二十一次連載構成這次的單行本。     趁著集結成單行本的機會,我將約五年份的散文大致分成三章,除了些微的文字修正之外,在內容上並沒有多加變更。

  開始進行散文連載時,同時要為具有強烈回顧意味的展覽會做準備,在每個月的散文中,除了日常生活的思考,我也盡量針對與每天創作有關的各種主題和素材具體地重新思考。
  
  我試著在可能的範圍之內,以繪畫創作為主軸,將過去自己所創作的立體作品、版畫、攝影、照片、貼畫、聲音、繪圖等作品,與自己的距離、邂逅和思考等,徹底轉換成語言。

  基於這樣的念頭,我努力每個月設定出一個主題,不過,卻總是會產生微妙偏離,我常常覺得,只要踏上通往大馬路的巷弄,不知不覺就會突然發現自己走在馬路後方的全新小徑。 以什麼樣的觀點,將直接連結到創作的衝動和思維,轉換成什麼樣的語言,才可以順利傳達給人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結果,卻總是重複陷入一股無法順利轉換的焦慮當中。

  不過,我微微感覺到的,那種「每次都無法傳達的焦慮」,最終總是會讓我動手進行畫作或文章的創作。

  這回有機會再次閱讀,以每個月不斷逼近的截稿時間為目標,從各種角度,針對自己認為難以化為語言的事情進行思考,讓我感到非常幸福。

  在本書中我也提到了,某天,在進行剪貼簿的創作時,我腦海中突然浮現地圖這個字眼。拼貼的行為,感覺就像是針對自己內心的地形進行地圖製作。當時,我以為那只是自己的幻想,但之後,我認為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以各種不同形狀呈現的未完成地圖。

  以什麼樣的方法、和這種內心地形產生什麼樣的關係,或者完全無關,就因人而異了。

  就算這始終是張未完成的地圖,但我非常想透過某種表現方法,盡可能在內心中感受到的地形中來回漫步,即使很模糊,可能的話,我還想看看燒炙出的地圖,就算只有一瞬間。

  最後,請容我由衷向很有耐心地順應我的要求,將長達五年時間漫無目的寫出的散文,按照非常難以理解的主題編輯成章的田中樹里小姐,以及給我連載文章的機會,促成這一切的矢田優先生,表達我誠摯的謝意。

二○○八年十二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4728
  • 叢書系列:SOURC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3 x 18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看不見的畫

去年十一月,我造訪北海道野付郡別海町,和別海高中美術社一起舉辦營隊活動。

從企畫定案的去年春天開始,我就想了各種不同的主題,最後,決定做「蒙眼拼貼」,這是一種從頭到尾、完全不看畫面做出拼貼作品的試驗。

在過去幾次的營隊活動中,我曾試過請參加者帶著傳單和不要的雜誌等印刷品,在限定時間內做出一本書來。

這次,因為對象是高中生,我不斷思考能否再深入一點?有沒有辦法藉這個機會,將過去自己抱持疑問的元素活用在這次的營隊中呢?也因為自己在別海的牧場工作時,正值高中剛畢業時,只要一待在美術室裡,我就會有一種錯覺,彷彿過去的自己也混在在當地出生、生活的同年紀年輕人當中,一起坐在裡頭。

通常,畫都是看著來畫,一般來說是不會想要蒙上眼睛作畫。

我記得自己正式開始畫畫時,曾經被嘮叨要「看清楚所畫的目標」。事實上,開始在紙張或畫布上作畫之後,也很理所當然地被告知要「看」清楚構圖,或是要常常遠離對象或畫作,一邊看著他們,一邊繼續畫。

在什麼都不看的狀態下所畫的東西是不是畫呢?人類的看這麼值得信任嗎?人是憑藉著什麼作畫呢?當我針對這個疑問思考時,各式各樣的想法漫無邊際地在我腦海中浮現。

在營隊中,我希望別海高中同學挑戰的是,將全副精神集中在「貼」這動作的「剪貼簿」製作。

和過去一樣,大家帶來不要的印刷品,「仔細看過」之後,將以各自的標準選出來的剪貼素材放入已經準備好的盒子當中,從那個時間點開始到畫作完成的兩天內,共計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要把眼睛蒙起來,製作A2大小的畫作。

即使是自己看著、剪下的素材,在蒙上眼睛之後,就完全不知所拿的是正面,還是反面,當然也無所謂顏色的搭配。然後,一邊只憑指尖判斷,一邊將判斷為背面的部分沾上木工用接著劑,進行作業。

看到蒙著眼睛坐在教室內的學生,不知為何,我跳出「音」這個字,就好像鍊子捲上這個字一樣,用以做為本書書名「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的這句話纏繞了上來。

眼前的他們現在不就正憑藉著看不見的聲音,進行聽不到的畫的製作嗎?這個想法模糊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副光景的確是「聽覺性」的。

營隊的活動內容,事前完全沒有讓學生知道。我以為他們會對我的要求感到很疑惑,作業也無法按照預期進行,但學生們卻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開心地蒙著眼睛,快速地將素材貼在畫面上。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