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極權的誘惑(新版)

極權的誘惑(新版)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在香港面臨困境、台灣民主倒退、陷入極權的誘惑之際,這本毋寧更像是警示名言和拍案驚奇。——本書編輯

  獨裁者在進化,民主的典範處於不確定性,甚至出現了退步。對全世界而言,當中國政經勢力向外部擴張、咻咻來襲時,我們更需要了解極權的思維方式、形態特質;它的變形記和偽裝術;它外在的強勢和內在的弱點。否則,人類會陷入短視和迷思,被經濟增長和高效率遮蔽住威權體制之惡,扭曲強化了它的合理性存在。

  史達林、毛澤東式的極權社會早已煙消雲散,在一九九〇年代,西方人舉杯慶祝歷史的終結。然而事實上,極權體制早已變形、脫變為威權,甚至是軟性威權、好像包著天鵝絨的、貌似舒服柔軟的鐵欄,而且變得富有彈性和韌性。

  對此一變化,許知遠進行了歷史的、比較的縱深剖析(其涉及案例包括日本、蘇聯、法國、英國、美國,知識分子的鴉片是對獨特性的迷戀、對專制的謳歌)。他發現,「中國此刻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

  1930年代,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抵達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地跟隨毛澤東從事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被他當作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他才認清現實,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但如今,他又以商業顧問的身份重返中國……

  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學大師奈斯比與江澤民相談甚歡,寫了《中國大趨勢》;約書亞.拉莫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而《當中國統治世界》的英國作者,則宣稱一種新的文明即將到來——那正是1930年代法國知識分子對蘇聯的評語。然而,這一進程並未調整方向,而一路延燒,演化為媒體對習近平中國夢的讚譽和中國式富強終將抵達的肯定。

  我們不禁好奇,極權的誘惑為何如此強大?人類為了這個覺醒,將付出多大代價?

  批判、檢討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許知遠卻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是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所迷惑顛倒。人類常常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只看到表面繁榮和短期的美好。本書刺破了美麗新世界的虛幻泡沫,引領讀者看到穿上新衣的1984。

本書特色

  1.    本書曾在2010年出版,本次推出全新版本,恰逢中國因素對港台造成強大壓力和衝擊。這一背景和時機,使得本書分外有意義。
  2.    新版文字作了大幅修訂,增加了對近幾年、尤其是習近平執政後的觀察,把歷史的維度、現實的觀察、以及港台的困境,結合一起做了深刻的分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知遠


  著名作家,《東方歷史評論》主編。曾擔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和彭博《商業周刊》的主編,他是當代中國第一個有能力向外部世界表達其中國思考、並以中國自身視角看世界的作者和記者。目前在《亞洲周刊》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設有專欄。他也是北京知名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的創辦人。

  著有《抗爭者》、《偽裝的盛世》(英文版)、《極權的誘惑》(韓文版)《祖國的陌生人》、《未成熟的國家》、《一個遊蕩者的世界》等書。
 

目錄

新版序:五年之後
初版序:歷史的陷阱

第一章    未來的魅力
第二章    他者的想像
第三章    可疑的懷舊
第四章    陰謀與恐慌
第五章    獨特性的誘惑
第六章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模式
第七章    文化的缺席
第八章    離開還是擁抱?
第九章    忠誠的反對派
第十章  托克維爾在北京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42239
  • 叢書系列:八旗中國觀察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二章 他者的想像

知識份子對民主國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卻對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論之名義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予以寬容。」雷蒙•艾宏(Raymond Aron)感慨道。

這是一九五五年的法國。關於世界未來的論戰中,大多知識份子人站在了左邊,蘇聯則是他們的烏托邦。他們指責資本主義的異化,卻對蘇聯的種種惡行保持沉默。他們擔心打破頭腦中「革命與進步」的幻象,似乎這比赤裸裸的現實要殘酷得多。

艾宏不是第一個發出這樣感慨的作家。「大家想要到這個處於分娩狀態的遼闊土地去逗留逗留,我們似乎正目睹著這塊遼闊的土地在孕育著未來。」安德列.紀德在十九年前訪問蘇聯歸來後寫道。像當時很多歐洲與美國的知識份子一樣,他是蘇聯的熱切支持者。資本主義正在陷入政治、經濟與人道危機,蘇聯則意味著一場嶄新的可能性——集體制、人人平等。就像他所寫的,「那裡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嘗試,使我們心中充滿了希望。」

真實的蘇聯與紀德想像的不同。在工地、工廠、俱樂部,文化館,他看到了進步的代價。在備受讚揚的集體農莊中,他發現「每一處住宅裡都是千篇一律的難看傢俱、貼著同一張史達林畫像……沒有一點點個人的東西……連集體農莊也是一模一樣,可以調換……」,而「眾人的幸福是以每個人的非個性化取得的……是以犧牲個人而得到的」。

紀德的批評,讓蘇聯與世界都陷入短暫的不安。蘇維埃的模範農莊不過是沙皇時代的波將金村,他們只展現應該展現的東西。訪問者去同樣的景點,和同樣人的聊天,目睹同樣的成就。很多訪問者心甘情願被此迷惑。「我已經到過未來,而它看起來挺不錯。」美國記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最早開啟「扒糞」寫作風格的記者——寫道。英國的韋伯夫婦則在旅行後用一本九百頁的書宣稱蘇維埃共產主義是一種新文明。

紀德知道自己的描述將引起不安,即使他對於更恐怖的古拉格群島一無所知。另一位作家羅曼•羅蘭早他五個月來到蘇聯,表達出類似的疑惑,但他執意要把日記塵封起來,五十年後才允許發表,這樣就不會驚醒同伴們的美夢。

但紀德沒能扭轉世界對蘇聯的看法,他的尖銳聲音被淹沒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聯的誘惑在它與德國對抗中繼續提升——它的制度與軍隊擊敗了強大的納粹德國,或許還拯救了世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