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焦元溥|古典音樂烤焦了

【週一|古典樂考焦了】焦元溥:倒轉乾坤樂趣多—《似曾相識》回到過去的秘技

  • 字級


焦元溥專欄

念碩士時,隔房三女每到周末必辦聚會,常常吵到凌晨四五點。向上反應,總說以和為貴;氣得報案,警員前腳剛走,添酒回燈宴竟重開。「她們晚上不睡,我就不信早上能起!」我和室友商量,「明早我們去圖書館,對著牆壁也大放音樂,看誰先投降!」

怎知,轟了一上午的馬勒蕭士塔高維契,卻換來笑嘻嘻回應:「你們聽古典音樂呀,真有氣質。」是嗎?左思右想,我換了曲子,隔天故技重施。這回就很有效果了;人還沒到圖書館,舍監電話已來,說她們快要發瘋,誠心道歉,希望我們馬上把音樂關掉。

「什麼曲子這麼有殺傷力?」室友問。

「喔,荀貝格《五首管弦樂作品》。」

大家來聽「音樂鬼屋」,荀貝格《五首管弦樂作品》


這首被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拉圖形容為「音樂鬼屋」的作品,真的特別難聽嗎?答案是也不是。如果只是純粹吵鬧,此曲不會如此令人坐立難安。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的威力,在於那音樂中強烈至極、放肆狂妄的表現力。他寫酒館歌曲可以讓你笑,寫巴洛克風大提琴協奏曲可以讓你舞蹈,但他一樣可以讓你悲傷、讓你痛哭、讓你求舍監找人關音響。他的《古雷之歌》(Gurrelieder)是音樂史奇蹟——作曲家用上超大管弦樂團、三組男聲四部合唱、男女混聲八部合唱、五位獨唱歌手加一位朗誦,舞台上排滿四、五百人,卻是清晰無比、層次透明宛如室內樂的後浪漫超級巨作。而如此奇曲的作者,竟然幾乎是自學成才,二十年前還是維也納銀行中的出納,更堪稱奇中之奇。

聽聽《古雷之歌》中這首男高音詠嘆,真是世上最美的情歌。


顯然,荀貝格比任何人都清楚知道,浪漫派音樂在他手上已達到無可超越的顛峰。念頭一轉,他先進入無調性後發揚「十二音列」,將傳統和聲徹底打破,音樂世界從此天翻地覆。

「無調性」和「十二音列」並不相同。前者只是「沒有調性」(比方說剛剛聽的《五首管弦樂作品》),後者是荀貝格在放棄調性之後,經過多年思考所成的一套作曲方法。畢竟調性是傳統西方古典音樂中最重要的結構力,如果放棄調性,自然必須找出替代調性的結構力才能建立樂曲,不然寫作等於毫無根據。但對嚴謹龜毛的荀貝格而言,若要放棄調性,就必須徹底放棄,不能拖泥帶水。所以如果想要讓無調性保持無調性,就必須排除調性因素的干擾——那這要怎麼辦呢?

「十二音列」作曲法,就是荀貝格所想出的解答。為了保持無調性,他讓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音等量齊觀,沒有調性音樂的從屬關係。比方說就原則而言,一個音出現後,在其他十一音尚未依次出現一遍前,不得重複,而且出現必須排除調性因素(比方說不能依序出現C(Do)—E(Mi)—G(Sol)三個音,這樣等於出現一個C大調三和絃)。當十二音依次出現,就得到一個序列。為了要使作品有結構力,作曲家必須使用統一的序列,序列出現後(原型Original),以逆行(Retrograde)、倒影/鏡像(Inversion)、倒影逆行(Retrograde of Inversion)等手法變形發展,序列自始至終貫串於作品,以此一致性為音樂帶來結構力與統一感。

以下是荀貝格學生魏本(Anton Webern)所寫的《鋼琴變奏曲》Op.27 之序列,四種方式一起排出,大家就一目了然。
《鋼琴變奏曲》Op.27 之序列

這套方法看來新奇,其實卻很「復古」。荀貝格曾在演講中「強調」,他不是「發明」十二音列作曲法,而是「發現」——這不是「自謙」,反而是「自豪」。對荀貝格而言,十二音列技法其實不是「新東西」。見諸歷史,太多大師都「已經」用了這四個方法寫曲,只是大家沒有好好注意。而「十二音列」正是他把傳統技巧融會貫通,仔細歸納整理之後的成果。

真是這樣嗎?原型(Original)、逆行(Retrograde)、倒影/鏡像(Inversion)、倒影逆行(Retrograde of Inversion)等手法,的確,從巴赫作品就廣泛應用,例子多到堪稱俯拾即是。比方說這段《音樂的奉獻》BWV 1079,巴赫就用了逆行手法。
《音樂的奉獻》BWV 1079

而在演講中荀貝格自己舉例,則是貝多芬《 F大調弦樂四重奏》Op.135的第四樂章。貝多芬這段旋律(以下樂譜第一行)是怎麼來的呢?荀貝格分析,這是第一句的三個音,貝多芬先做成倒影,再變成倒影逆行,最後把中間音符填滿,就成為其後樂句(請見第三行的分析)。
貝多芬《 F大調弦樂四重奏》Op.135的第四樂章

請聽這貝多芬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的最後樂章(1’52”開始即是上面的譜例所示越段)


是不是非常有趣呢?至於如此寫作手法,和本OKAPI專欄主旨,古典音樂與流行文化,究竟有何關係?科科,當然有。首先讓我們來聽鼎鼎大名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奇想曲》。

原為小提琴獨奏曲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奇想曲》


帕格尼尼此曲旋律好聽,和聲結構又簡單,非常適合做變奏發揮。帕格尼尼這曲就是主題與變奏,李斯特則以鋼琴大家的角度,將此曲改編成鋼琴演奏版。

來看李斯特的鋼琴改編


一樣以帕格尼尼的變奏為本,波蘭作曲巨匠魯托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的雙鋼琴改編則配上新穎和聲,是令人大呼過癮的精彩創作。

這是兩大鋼琴巨匠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與費瑞爾(Nelson Freire)合作的現場演出。


當然也更有作曲家自己寫作變奏,而只不是改編帕格尼尼的變奏。布拉姆斯兩冊《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就是精采(又整死鋼琴家)的作品。

來看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的特技表演
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第一冊


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第二冊


聽了那麼多之後,讓我們來看拉赫曼尼諾夫膾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全曲


這部作品之前就已經介紹過,第七變奏開始用了「神怒之日主題」,但全曲主軸仍是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奇想曲》。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寫在降D大調上的第十八變奏。這段旋律實在太美,作曲家自己都很得意,笑說這是為經紀人寫的賣錢招牌。但旋律美則美矣,這和帕格尼尼主題到底關係何在,為何能說這算是帕格尼尼主題的變奏?

這就是優美的第十八變奏


別急,讓我們來仔細看看。在下面的樂譜中,上面那行是帕格尼尼寫在A小調上的主題,下面則是這個主題的倒影,只是改了一個音,讓A小調成為A大調——如果你再把這個旋律從A大調移到降D大調,登登,就是拉赫曼尼諾夫讓人心醉不已的第十八變奏了!
18樂章

既然第十八變奏是從帕格尼尼主題倒轉後發展而成,那麼雖然聽來天差地遠,仍然能算是原主題的變奏。也因為這個變奏是「倒轉」而成,被用在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s),一部男主角回到過去,時空倒轉七十年的電影,是不是更顯得理所當然呢?

旋律倒轉,時光也倒轉的《似曾相識》



被問到《星際大戰》首部曲的配樂,作曲家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曾說,他常把之前《星際大戰》主題予以顛倒翻轉,改成新的人物旋律——哪,這是今天的回家功課,看看你能發現多少相關!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文學是人生跟人生彼此的映照。」──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郭強生

小說家郭強生以中篇小說《尋琴者》榮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2021),關於郭強生的作品你知道哪些?

18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