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編輯、邊急、鞭擊

我們都在參與塑造一種新的閱讀載體──專訪印度獨立出版社Yoda Press負責人Arpita Das

  • 字級


(攝影/李盈霞)


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編輯力論壇」講者Arpita Das的推特介紹是這樣寫的:出版者、母親、編輯、作者、策展人,以及(印度)未來出版產業獎項的2016年度出版商。眾多身分中,出版者角色顯然佔居龍頭地位,可謂志向宏大,但她所經營的YODA PRESS卻是小眾中的小眾,精粹彷如稻草堆中的針尖。

故事要從1997年六月底講起,《紐約客》為了製作專輯邀請11位當代印度作家到倫敦聚會,同年底布克獎揭曉,印度裔的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獲獎。在印度小說能見度極高的這一年,從小大量閱讀的書商之女Arpita Das,在倫敦完成博士學位,回到印度投入本土出版。秉持對學術知識的熱情,她先後進入哈潑柯林斯等老牌學術出版社工作,這段期間,奈波爾於2001年拿下諾貝爾獎,印度小說號角隨風吹得更響;但Das逆風而行,累積8年經驗後,於2004年隻身成立了極度硬蕊的小眾出版社「YODA PRESS」。

在當年的印度成立小眾出版社有多硬蕊?直到今日,印度近九成出版社仍主打教育書籍,另一成以小說為大宗;政府對於「可能破壞和平、安寧或導致族群緊張」的禁書審查陰影也仍未散去,更別說,她所瞄準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性別、宗教、政治及社會弱勢等議題,不但有挑動敏感神經的可能,2004年社群網站仍未風行,與目標作者及讀者接軌更是難上加難。「現在想起來,當時想各種方法真的想到要瘋了。」

Because I Have A Voice: Queer Politics In IndiaBecause I Have A Voice: Queer Politics In India

大約在2005及06年,又有一波跨國大出版社湧入印度,印度大書店幾乎被它們的出版品攻佔。不過Das也發現,印度開始出現不少質量俱佳的非虛構敘事作品,例如她所熟識的LGBT社群就有很好的寫手,於是希望藉由YODA PRESS彌補小說及學術出版品之間的荒原。她所推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因為我有聲音:印度酷兒政治》(Because I Have A Voice: Queer Politics In India)選集。一開始靠人脈集結寫手沒問題,書印好卻完全不知道怎麼賣。在仍持續有父母墮掉女胎的印度,新德里最大書店只簡單表示:「我們不賣這種作品。」Das只好到處打電話聯絡朋友幫忙,於是隔天有25人到書店要求買書,再隔天,她接到書店想進50本的訂單。「50本!這在當時可是大事。那間書店現在還有賣這本書。」

出版社剛成立前幾年,她到處參加研討會與活動,認識作者也接觸讀者。小出版社預算不夠,新書介紹小冊還得仰賴熟識的發行商資助印刷費。2009年是重要分水嶺,經濟衰退讓書籍銷量大減,Das一方面沮喪,一方面也憤怒,「就算時機好,書店也不願關注企鵝或其他大出版社以外的好書。」一氣之下,她開了一間只能擺上兩張雙人床的小書店YODAKIN,俠女般地打電話給所有小出版社進書,短短半年,就成為小眾閱讀活動的熱門場地。此時,臉書和推特像救命天神般降臨在她生命中,「我終於可以為我的出版事業建立穩定的品牌名聲了。」名聲建立起來後,倒是大型出版社想來YODAKIN賣書,Das難掩傲氣地說,「我跟他們說,如果有夠特別的作品,例如圖像小說的話,我可以考慮。」

相信至此任何人都看得出來,Das是對知識與閱讀熱情的工作狂。即便有了網路,她仍四處參加書展,盡可能拓展自己的出版新知與人脈,這次來台北書展,她也是名片夾打開就是一大疊中文名片。她熱切與所有人交流想法,尤其強調超越載體的知識傳遞才是王道。「我不停聽到有人說網路扼殺了紙本書。其實媒介一直改變,但知識仍會繼續流通散布。書對我們很珍貴,但也是媒介的一種,當我們提起閱讀文化,討論的應該是所有種類的閱讀。我無法看低任何媒介或內容。

(攝影/李盈霞)


Nothing to Fix與Sage出版社聯名出版的Nothing to Fix

Humans in My BackyardHumans in My Backyard

或許因為曾受惠於網路,Das更理解適應新媒體的重要。她在2014年出版了第一本電子書《後院的人類》(Humans in My Backyard),主題是受到人類侵擾的大象生態。由於利潤只佔YODA PRESS的3%,Das對電子書本來抱持保留態度,但後來與許多數位產業人士交流之後,認定「只要是對知識傳播有利的舉措都該嘗試」,於是目前她已將一半出版品另外轉出電子版本。過程中,Das也意外發現電子書是另類宣傳方式,原來印度有個名叫Jugger Naut的應用程式,主打「利用零碎時間讀書」,每本書都會標記預估閱讀時間,讀者可依需求購買。YODA PRESS會將短篇或書籍的部分章節放上去賣,結果許多讀者會在讀過片段後去Amazon購買紙本書,兩者可說相輔相成。

除了學生時代研究的穆斯林議題外,Das也因為家人關係接觸不少建築知識,對於城市及旅遊的建築師觀點極有興趣。為了操作這類書籍,她與作者溝通,希望找到知識與通俗寫作之間的平衡點,此外,如果內容學術取向較重,為了觸及更多讀者,Das也與學術書通路完整的Sage出版社發展「聯名出版」概念。兩方第一次針對性別議題合作的《無須復原》(Nothing to Fix)就是由YODA PRESS執行編輯工作,再由老牌出版社Sage負責後續發行,收益確實因此有所增長。

This Side That SideThis Side That Side

2013年,Das因過於忙碌結束了書店營業。「我學到很多,但不可能再回頭,之後經營書店只會愈來愈困難。我認為獨立出版要擁抱所有新媒介去行銷自己。傳統書店已經不再那麼有效,確實令人傷感,但卻是不爭的事實。」不過也在同年,有關印度人與巴基斯坦人隔離議題的圖文書《此方彼方》(This Side That Side)在網路上熱銷,一股作氣提高YODA PRESS在號稱「印度Amazon」的Flipkart上的能見度。於是她的語氣不見絲毫沮喪,大約早已習慣這波濤洶湧又好壞參半的出版日常,接著立刻滔滔不絕談起對手下編輯的要求:要有社會學科相關的碩士學位、大量閱讀、與作者密切接觸討論、持續磨練精細準確的校對眼力……

(攝影/李盈霞)


那麼,在經歷了20年編輯生涯,Das自己會如何定義編輯這份工作?「我認為好的編輯必須兼具知識策展人與工匠的身分,策展人擁有鳥瞰的視野,工匠則聚焦打磨所有細節。」確實,Das如同飛鳥始終望得很遠,她最近準備出版的電影研究著作,不但有電子書版,還打算跳脫「僅是複製紙本書」的舊有形式,希望加入更多影片及互動媒材。

「這是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年代,我們都在參與塑造一種新的閱讀載體。」

訪談結束,她提到自己隔天就得匆匆趕回印度慶祝女兒的12歲生日。母親的身分才稍稍浮現,但接著又補充,「我未來計畫要開一間出版學校,現在已在各地教書累積經驗,一旦有機會,一定會奮不顧身投入。」儘管是已有20年資歷的出版人,活力仍犀利鮮甜,看來在目前僅次於美國的印度英文書市中,Das仍打算繼續以小眾筆尖收攏出版大霧。


點圖閱讀更多【編輯.邊急.鞭擊】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情人節特輯 │你掉的是這種愛情,還是那種愛情(๑•̀ㅂ•́)╭❤~

    日劇《初戀》讓我們再次被命中注定的王道戀愛感動,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愛情真的存在嗎?這五篇文章分別講述某種曲折的愛情:把妹達人的求偶焦慮、越約越寂寞的約炮體驗、渴望被愛又不相信自己值得的矛盾關係、被自己講的謊阻擋的真愛、歡迎第三者的開放式關係,總有一個故事打動你。

    1098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情人節特輯 │你掉的是這種愛情,還是那種愛情(๑•̀ㅂ•́)╭❤~

日劇《初戀》讓我們再次被命中注定的王道戀愛感動,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愛情真的存在嗎?這五篇文章分別講述某種曲折的愛情:把妹達人的求偶焦慮、越約越寂寞的約炮體驗、渴望被愛又不相信自己值得的矛盾關係、被自己講的謊阻擋的真愛、歡迎第三者的開放式關係,總有一個故事打動你。

10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