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王聰威|那些作家教我的事

【週四|那些作家教我的事】冰山袁哲生:十比一才是真正的味道

  • 字級


王聰威專欄
 
一開始先講點完全私人觀點不負責任的超小型文學史。

西夏旅館(上,下)不分售
西夏旅館
現在最紅的五年級作家是駱以軍大哥,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吧,去年以《西夏旅館》成為台灣第一位拿下「紅樓夢文學獎」的作家之後,更奠定了他在五年級以降作家群中遙遙領先地位。因為駱以軍複雜的文字變形技術,加上將現實生活徹底改造成怪異世界的風格實在太強悍了,所以大受年輕創作者的歡迎,你常常可以在文學獎競賽裡,看到所謂「駱腔」的作品,(依我個人的淺薄觀察,他大概是1990年代的村上春樹之後,2000年新世紀開始,最多人模仿投稿比賽的作家了。)許多新銳作家,也紮實地受了他的影響,而被論者歸類為「駱派」作家。

同樣依我個人淺薄觀察,還有一位五年級作家在新世紀展開時,無論是在文學獎場域或是形成新的文學潮流上,也一度影響了不少年輕寫作者,像是童偉格甘耀明高翊峰,還有我,論者常將我們歸類為「新鄉土」作家。這位作家叫袁哲生,他最厲害的小說是以冷靜觀察的寫實筆觸,描寫在地活潑與充滿感動的鄉土人情。他自己常常掛在嘴上的,將他這樣的風格定位為跟海明威相近的「冰山理論」,也就是作家想說的事情,只能以文字顯露出明白清楚的十分之一給讀者看,其他想說的十分之九要沉在小說的微言大義裡,讀者明明知道有更重大而具殺傷力的內容在那裡,但卻只能隱隱約約地感受那氣息。跟駱以軍相較,簡直是站在如玻璃般平滑的對立面那一邊,兩人堪稱是五年級作家雙璧,但是很遺憾,袁哲生已於2004年過世了,許多比我更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已經不認識他了。因為我曾經跟他有同事之誼,那段期間相當親密,所以我私心地想,(對不起)要是他還活著的話,至少會跟駱以軍大哥一樣紅。

完全私人觀點不負責任的超小型文學史到此結束。

如上所說,袁哲生教我最多的事,自然是寫作,不只是寫小說還有寫各式各樣的專題文章、圖說、採訪稿等等,我對雜誌類型寫作的能力與敏感度,幾乎全部是他教我的。不過,還有一件事情是他教我的,而且是我每天都要做的,可以說是與我的生活習習相關不可分割,那就是抽捲菸(吸菸過量有害健康,謝謝)。跟我一樣,從他那邊學抽捲菸的還有高翊峰,我們三個人那時一起在《FHM》工作,袁哲生是老大,我們兩個是嘍囉,只要一有空三個人就會躲到樓梯間抽菸,然後說很多的八卦,有時候一天下來,抽菸的時間大概比正常上班的時間還多,不得已只好繼續加班到半夜,總之一邊上班一邊和親密的同事鬼混,非常快樂的時光。

我從唸研究所開始就有抽菸的習慣,第一次看到袁哲生抽捲菸時,覺得原來抽菸可以這麼有個性與獨特氣質,像是私人的手工作品一樣,每一根捲菸都有不同的重量、鬆緊手感,菸紙上有清晰的手作痕跡,每一根捲菸都反映捲菸者不同的心情與想法。急著跟同伴去抽菸的時候,菸絲鋪得不均勻,菸捲起來鬆鬆垮垮的,一捉一咬容易扁掉,有些菸絲會粗糙地露在菸嘴的外頭,必須捏斷丟回菸袋裡,有種豪爽的快意。有時間慢慢捲菸時,菸絲份量捉得恰到好處,在菸紙上也鋪得均勻,雙手捉著兩邊慢慢輕輕地捲,(我們是不用捲菸器的,那是菜鳥才用的東西)一點也不慌亂,自己抽用舌頭一舔黏上,給別人抽的話,就隨手用小指尖沾點桌上的水、茶或酒,塗上紙膠處,頗有隨遇而安的瀟灑心境。菸捲起來又圓又實,但又不會太緊沒辦法抽,就像完成一件完美的工藝品似的。

除了手技之外,如何調配菸絲的味道也是一門學問。同樣是袁哲生教的,我們以捲菸專用的原味菸絲和帶有各式濃烈香氣(香草、熱帶水果、威士忌、杏仁等等)的菸斗菸草混合調配,那時青春正盛的我,喜歡用一比一的方式調配,也就是一包捲菸菸絲就混一包菸斗菸草,抽起來香氣十足,滿室芬芳,即使大剌剌地抽菸,也頗受女生歡迎。但是每一次我聞袁哲生抽的捲菸,總覺得沒什麼香味。我問他是如何調配的呢?

「一份菸草,十份菸絲,全部放在一個桶子裡混合。」他說,「這抽起來才有真正的味道。」

我沒問他,這樣的調配方式,是不是跟他的冰山式寫作風格有關呢?因為從比例上來看也實在太接近了,所以我自己猜想是有關吧,其實也就是說,這跟他整個人的風格是一致的吧,我所能懂得的他,也只有十分之一這麼少,想來真是惋惜啊。

現在的我,也逐漸改變我的菸絲調配比例了,目前為止是1:5的狀態,總算到了他的一半,但是今年啊,我的人生已經到達他去世的年紀了,因此再怎麼說,就菸絲調配比例的品味來說,我是永遠也趕不上他了。

〔袁哲生作品〕
寂寞的遊戲
寂寞的遊戲
秀才的手錶
秀才的手錶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
猴子
猴子
羅漢池
羅漢池
倪亞達原著小說(上)
倪亞達原著小說(上)


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
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




王聰威

小說家、《聯合文學》總編輯。著有《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