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好評.外文書

【好評.外文書】胡培菱:妖魔化母愛的科學,「乖乖聽話」的承諾與代價──小說《Behave》

  • 字級


安卓瑪蒂.羅曼諾拉絲與她的最新小說《Behave》
羅曼諾拉絲最新小說《Behave》,深入「行為學派之父」華生博士之妻羅莎莉的生命故事和爭議的教養方式


在這個每個孩子都是寶的21世紀,似乎很難想像在不遠的過去,曾經有一群心理學家妖魔化母愛,鼓吹一種嚴苛、充滿紀律、軍事性、沒有愛沒有擁抱沒有親吻的養育方式。他們用現今標準來看極不人道的方式,在年僅幾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做行為實驗,為的是要證明:人類沒有「天生」特質,所有的行為和情緒都是透過各種形式的後天制約而來:科學化的「紀律」是最好的方法,而情緒化的「母愛」則是毀掉一個孩子的元凶。

約翰.華生博士行為學派之父約翰.華生

這個心理學派,是20年代曾經紅極一時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行為學派之父是歷史上褒貶不一的約翰.華生博士(John B. Watson)。他除了提出的學說理論和研究方法驚世駭俗之外,也是一個惡名昭彰的花花公子。他曾因醜聞,從芝加哥大學逃到哈普金斯大學任教,又因與小他20歲的研究助理產生婚外情,而被哈普金斯大學解聘,後來轉戰廣告界(一樣成功)。他當時的研究助理是一位甫從Vassar大學畢業,原本充滿學術前途的高材生富家女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後來成為他的第二任太太,並與Waston育有兩子。

約翰.華生與羅莎莉.雷納發表「小亞伯特實驗」的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與羅莎莉.雷納


Behave

Behave

作家安卓瑪蒂.羅曼諾拉絲(Andromeda Romano-Lax,台灣出過她的上一本暢銷書《西班牙琴弓》) 在今年三月出版的最新小說《Behave》,就是在講這個行為學派之父背後的那個女人Rosalie Rayner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書也是美國獨立書商聯盟的四月選書。

Rosalie Rayner在學術貢獻上的最高點是在她的哈普金斯大學時期,當時她是Watson欽點的研究助理,她與Watson一同設計並執行多項以嬰兒為對象的實驗,其中包含了最受爭議的「小亞伯特實驗」(The Little Albert)。實驗中,他們長期研究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Albert的恐懼制約模式。一開始,他們先確認Albert對於白老鼠或小白兔都沒有任何恐懼,然後實驗過程中他們一次又一次在Albert觸摸白老鼠或小白兔的同時,在他的耳後用鐵鎚用力敲打鐵棒發出巨響,讓Albert嚎啕大哭 (Watson認為,巨大聲響及失去平衡是人類唯一與生俱來的恐懼),經過幾個月反覆測試之後,Albert已把白老鼠及巨響、恐懼做連結,後來只要他看到白老鼠或小白兔,即使沒有巨響,他都會恐懼大哭並倉皇爬走。

Watson與Rayner聯名將實驗結果發表在期刊上,成為行為學的根本理論,證實人類的行為和情緒都是(也都可以)透過制約來嚴格控制及型塑。這個人定勝天的理論,對於剛從一次大戰中解脫出來的20年代來說,是一個令人嚮往、難以抗拒的訊息。

Rosalie後來如願成為Watson的第二任妻子,自此走入家庭。她與Watson育有兩子,並且嚴格地用行為學派的理論來養育孩子。Watson夫婦認為,人類之所以會發展出許多不良的性格,諸如依賴、軟弱、沒有自制力等,都是因為不良的教養方式,特別是母親給孩子太多關愛和寵溺。因此他們提倡父母應該給性格發展中的嬰幼兒最少的情緒干涉,軍事化地實施每日起居活動,不擁抱不親吻不妥協,哭泣不安撫,並獨立進食不與父母同吃,這樣才能養出行為舉止自制良好,乖乖聽話的孩子。

Watson出的育兒書Watson的育兒書

Watson夫婦後來還出版了一本育兒專書《嬰幼兒的心理照育》(Psychological Care of Infant and Child),把他們的理論學說及養育二子的嚴格訓練都寫進書中,成為20年代的育嬰聖經,不知影響了多少父母停止對孩子表達愛意,轉而學習Watson夫婦冷淡的親子互動模式。

但在勝任Watson賢內助的外表下,Rosalie其實一直渴望能走出家庭,走出Watson的陰影,在養兒育子的實際體驗中,她也對於她和Watson所建立的冰冷理論日繼產生質疑:人類的行為真的可以單面化制度性地去掌控及型塑嗎?太多母愛或許會毀了一個孩子的性格,但反其道而行地拒絕給予母愛又會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制約呢?人類真的能被工廠化地養育嗎?一直到後期,Rosalie才開始在雜誌上勇敢寫下她對Watson理論的獨立批判 (最著名的一篇名為〈I am the Mother of a Behaviorist’s Sons〉),並寫出她心中一直存在卻壓抑多年、在Watson面前不被允許表達的對兩個兒子的母愛。

但這些質疑及母愛的表白,似乎來得太遲了。Watson和Rosalie的兩個兒子長大後都患有嚴重憂鬱症,並多次嘗試自殺,長子並在Rosalie死後不久即成功自殺身亡。他們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幼年時期所接受的那種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嚴苛養育,對他們的人格造成極大傷害,那曾經被奉為圭臬的Watson式養育神話,至此完全崩潰瓦解。

約翰.華生博士與他的兩個兒子約翰.華生博士與他的兩個兒子


《Behave》
是一本很有野心的小說,一方面它帶領讀者再次體驗行為學派那善惡分明、擁有絕對主控權的迷人之處,另一方面借由Rosalie的聲音,作者Romano-Lax想要探討20年代的女性知識份子所面臨家庭與事業之間的難題。另一方面,再借由The Little Albert這個實驗,這部小說也讓讀者思索科學應有的極限及倫理(ethics)。

這些議題當然都很值得探討,Rosalie跟Watson的愛情及家庭故事也很有看頭,高潮迭起,但或許就是這些原始材料的震撼度太強烈,反而蓋住了作者的聲音,讓《Behave》讀起來比起歷史小說,反倒更像名人傳記。貼著Rosalie與Watson的人生故事太緊密的結果,讓Romano-Lax沒有發揮空間,僅能表面且選擇性地處理他們在事實之下的內心故事。

說到底,《Behave》這本小說,或說Watson夫婦及行為學派的故事,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拉扯、事業與家庭之間的抉擇、也是理性與感性、科學與母愛、先天與後天(Nature vs Nurture)之間的辯證。之間的辯證。妖魔化母愛或許真能教出完美的人類,只是在這個只有科學的公式裡,很有可能永遠都找不到快樂。


胡培菱
美國Rutgers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台大外文所碩士,政大英語系學士。主修種族研究、人權與文學、後殖民新殖民理論及世界文學。得過一個文學獎、一個碩士論文獎、部落格「萬事美好」獲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評選為推薦優格。現任大學教師及專業書評家。一個德混血小美女的媽媽,相信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書本,同樣需要大人們去思索與質問。專欄文章見於《The Big Issue》大誌、MOT/TIMES、《旅人誌》。譯有童書《不歡迎大象》。個人信箱peilinghu@gmail.com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第54屆金鐘獎獲獎戲劇出爐!這些戲劇為何全民追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各大話題好劇,這些入圍金鐘的台劇不僅僅是戲劇,更點燃觀眾心中的某些感知,熱潮蔓延到整個社會。

488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