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我的地底大發現|05】郭陳澔:生活在地震之島

  • 字級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小翻頁大發現10: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



地底是離我們最近的另一個宇宙。

腳下十公尺、五十公尺、一百公尺處,
有管線、動物巢穴、遺跡、斷層、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於熟知地底世界的各領域專家們來說,真實的地底世界是什麼模樣呢?



文/郭陳澔(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地底世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吃的、穿的與用的,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它,大至我們居住的房屋鋼樑,小如鉛筆筆芯的石墨,甚至我們所使用的能源原料(石油、天然氣與核能等),都是來自地底的資源。

有些自然災害也是從地底產生,例如地震。地震造成的劇烈搖晃會讓房子受損,使我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而了解與發掘我們所處的地底世界,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所需的資源,也可以提早應變,防範災害。

與看不見的威脅共存

居住在地震頻繁的島嶼上,在我們有生之年,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碰上兩至三次嚴重的地震災害,但是我們經常在災害發生數月後,隨即拋之腦後,忘了從過去經驗學習,做好面對下一次災害襲擊的準備,非要等到下一次災害發生才後悔莫及。

所以我們對於防災的意識必須要深刻於心中,災害來臨才能及時應變,減低傷害,使自己與家人安然度過。台中的「921地震教育園區」除了展示防災及相關科普知識之外,也保存著1999年921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裂與斷層錯動遺址,讓人親身感受地震當時帶來的震撼。

天時地利下,醞釀數萬年而生的地底資源

地底下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們的形成過程不易,我們必須十分珍惜。任何的地底資源,都需要各項地質條件的完美配合才能生成,更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動輒數萬年以上。以石油的形成為例,需要生油的岩層、儲存的岩層與防止溢散至地表的岩層覆蓋,此外,溫度與壓力環境都要適當,並經過數萬年緩慢的化學變化才能生成。

另外,由於板塊間的相互運動造成地底下岩石產生相對應的變動,如斷層與褶皺等,在長時間的擠壓下,岩石承受不住極大的形變而破裂產生地震,因此可以想見地底下的世界也是十分破碎的。我們居住的台灣更是如此,地震新聞時有所聞,但我們對自己生長島嶼底下的構造知識仍十分不足。

《我的地底世界大發現》內頁圖(圖/水滴文化提供)


只要我們關注這個議題,就能經由不斷學習,更了解地底世界的形成過程,進而對地底環境產生連結情感,更加愛護與敬畏這充滿能量的地底世界,找到與土地共存之道。


郭陳澔
畢業於台灣大學地質系學士、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及地球物理組碩士,以及美國紐約州大學賓漢頓分校地球物理及地震學博士。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具應用地質技師資格。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494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49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