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年度百大

【2015年度選書|簡體館】在我們這個《沒有個性的人》的世界裡,他才是真正的國王

  • 字級

 

從近代到當代,全世界的文學發展,廣義來說,大致循著現實主義跟現代主義兩種文學觀點作各種變型。兩種文學觀經常被標籤性的用「為人生」或「為藝術」概念所簡化,何者才是文學的真義,反覆出現在近代的文學論爭中。

沒有個性的人(上下冊)

沒有個性的人(上下冊)

今年在選擇年度之最時,我們也碰上了這樣的抉擇,究竟該選擇的是剛出爐的,直述人類苦難,受到諾貝爾文學獎背書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還是與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齊名的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我們思考的是,面對混亂的世界,作家可以用哪一種形式表述,並創造出新的藝術意義。

尚可一提的是,過去對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穆齊爾僅存在於當代文學史、作家側記或文學評論當中,透過《沒有個性的人》中文版的發行,我們終於可以一窺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的真實面貌。

1999年在德國作家、評論家和日爾曼文學家組成的評委會,提出了一份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長篇小說排名表,經過票選後。前三名分別是是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卡夫卡的《審判》以及湯瑪斯•曼的《魔山》。

穆齊爾成長於一個有名望的家庭,他在1903年進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數學和物理,190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1906年出版長篇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獲得好評後,他放棄在大學任教機會,選擇了作家,做為他終生的職業。

穆齊爾創作的態度極其縝密認真,一些章節,甚至修改二十多遍,直到完全滿意時才肯甘休。這部作品在1930年代發行了兩卷,贏得了同世代德語作家,托瑪斯.曼,赫曼.赫塞、卡內蒂的高度讚譽,甚至有一群人還組織起「穆齊爾協會」,定期繳交會費,提供經濟資助,用以確保這部作品的完成,但《沒有個性的人》始終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

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沒有個性的人》被列為禁書,第三部的出版受到阻撓,穆齊爾被迫流亡異國。1942年4月,穆齊爾在瑞士日內瓦的寓所溘然長逝。在他辭世的那天,他還在堅持潤色《沒有個性的人》其中的章節,花費了他25年精力的巨著距離終曲仍遙遙無期。

聲名始終是晚到的,這部始終未完成的作品,1952年重新出版,才引起西方文學界的討論,晚至1980年代掀起穆齊爾熱以及獲得最重要的德語長篇小說的榮耀時,作家已經離世近六十年了。

這部小說的故事架構在1913年,在奧匈帝國的維也納,人們成立一個委員會,籌備1918年弗蘭茨•約瑟夫在位70週年的活動,同一年,正好也會是德國將慶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週年。所以,這個活動被稱為「平行行動」。小說主角是平行行動委員會秘書烏爾裡希,以及這活動圈裡接觸到各色人物,如行動負責人狄奧蒂瑪、金融巨頭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輕時代的朋友瓦爾特和克拉麗瑟、同他一起經歷亂倫之愛的胞妹阿加特等等。

滑稽荒唐的是,現實的歷史裡,這兩個帝國都在一次大戰結束的1918年覆滅了。小說背景的設定,穆齊爾就先開了一個玩笑。這些人經歷的時光,說到底會是一場白忙。然而,穆齊爾也並非嚴肅的書寫出一個現實故事,展現示帝國從歡騰到覆滅的歷程,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展現出這些人物折射出的時代精神。

閱讀這部小說,讀者可能無法依賴傳統小說的具體要素—人物、情節、結構進行解析,並非小說中不存在這些質素,而是這些往往退為背景,為的是烘托「精神」的登場。戲謔的全書開篇,或者可以為這樣的寫作模式,下個註解。那是—大段用氣象學與物理學詞彙,填充而成的文字,直到最後一句:「這句話頗能說明實際情況,儘管有一些不時髦:這是一九一三年八月裡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接續著,作者描繪出一對模糊化身份的男女,在街上碰見了一件車輛事故,過重的載重卡車,倒在一旁的自行車,躺在地上如死了一般的男人。穆齊爾一點沒有把這件事導到了階級與社會問題等因素,而是另有所圖。

他寫道人們忙著檢視男子,只是為了渡過救護人員到來的時光,他們普遍認為是男子不小心才出事的。而無所為杵在一旁的男士,在沉默片刻後對女性說:「這裡用的載重卡車制動距離太長」。她聽不懂,也不想懂,這變成一個與她無關的技術性問題,反正這可怕的事件會處理好的,她有了一種安心的感覺。

作家想要點出的思想,究竟是甚麼呢?穆齊爾後來說過:所謂的「個性」其實就是「共性」。論者指出他承襲科學、哲學家馬赫「要素」觀點,發展出「個性」這個概念,他說:「也許我們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個性塞進某個公共認可的口袋裡,那我們的個性就會像粉末一樣四散而開」。

在小說中,穆齊爾諷刺地說,現實世界被改造成了:「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面對一個完整的世界,而是某種有人性的東西在一種普遍性的營養液裡移動。」穆齊爾另外的著作,《在世遺作》中〈猴島〉暗喻著人們階級等級的運行,〈捕蠅紙〉則以掙扎的蒼蠅,描繪意欲脫離的徒勞與艱困,顯示出這一脈相承的見解。

現代性為人們設置好的現成「個性」,就如同是一個巨大的陷阱,邀請著人們自願往下跳。換言之,穆齊爾關注的是,面對一個進入可以安然適處的框架中,人們到底選擇的會是哪一種?這就將他的批判從揭穿腐敗的社會現象呈現,帶往了思維哲學的高度。

就這個意義而言,穆齊爾本人終生也在實踐著這件事,他放棄了可以有優渥地位的教授生活,投入衣食匱乏的作家職業;他可以選擇為迎合而寫,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寫作方向;他實際上並不好相處,卻仍有著眾多摯友為他傾服。

在我們這個〈沒有個性的人〉的世界裡,他才是真正的國王。

 

【點圖看2015年度選書】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