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於是,我這樣觀看

【新手上路】同志什麼時候才能自由相愛,安心相守?──王嘉菲《拉拉手在一起》

  • 字級


(攝影/陳佩芸)(攝影/陳佩芸)


長期在鏡頭另一邊工作,王嘉菲默默守在相機與攝影機旁,一切都是為了讓導演腦中的畫面透過她的眼落實到鏡頭前。這次,為了策劃長達三年的女同志影像故事《拉拉手在一起》出版,王嘉菲站上台前扮演起作者和導演的角色,從臉書分享到新書座談,她頭一回用這麼多文字,或寫或講,不像過去只是安靜地讓影像作品發聲。

拉拉手,在一起: 女同志影像故事

拉拉手,在一起: 女同志影像故事

16歲就在T bar打工的王嘉菲,看著許多比她年長的女同志來來去去,一個個故事在她眼前上演;踏入社會後,她背著攝影機闖蕩,用影像與許多角落裡的人互動,遊民、老兵、華西街男男女女⋯⋯,得到金鼎獎肯定後,又放下一切前往英國進修,接著踏上中國轉向商業攝影,展開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創作型態。

繞了一大圈,也許是16歲的印記仍騷動著,王嘉菲終於決定回頭紀錄跟自己生命最緊密的女同志們,以及她們的故事。

起初,她天真地寫了一份文情並茂的拍攝企劃,除了把企劃書放在女同志會出沒的地方,徵求自願受訪的同志情侶,她還去同志遊行現場發傳單,之後,她歡天喜地在家悠閒等著雪片般飛來的報名履歷,「我以為可以在家翹起二郎腿慢慢選、慢慢看,結果只收到兩封信!」被這殘酷的結果敲醒,王嘉菲隨即改變戰術,開始透過朋友介紹,用點對點的方式聯繫。雖然速度像是鴨子划水,但回應王嘉菲的人也變多了,採訪終於有了進展。

(攝影/陳佩芸)(攝影/陳佩芸)


她原來希望受訪者年齡層可以從20歲到無限大,透過這本書看到台灣社會的變遷;但超過60歲的幾乎都拒絕受訪,原因是她們年輕時被貼上的負面標籤,這印記到老了仍在,「要她們站出來分享,是這本書最難的事。」王嘉菲說。

六年級以前的環境,櫃子真的很多,書中「小顏與以花」這對從11歲就相識相戀至今40年的原住民女同志,稱得上是飽受壓抑的典型。同志長期不見容於部落,以花被大哥狠狠掌摑兩巴掌,小顏被母親抓去教會驅魔,卻始終沒能拆散這對戀人。這個充滿偏見的社會氛圍,一路走到七、八年級,甚至九年級,漸漸褪去許多,同志運動消弭了部分歧視,親人(尤其父母)對於自己的同志孩子,也敞開不少。

年長的女同志難覓在先,而不少已經接受採訪的對象,也有突發狀況。有的是答應後又反悔,也有情侶受訪完後鬧分手,要求別把照片擺進書裡。遇到這些狀況,王嘉菲並不勉強說服她們,「我不會把作品擺在人的前面,起碼要讓受訪者覺得舒服。」這是她心中的一把尺,也是和受訪者建立信任的基礎;拍照時,她不下指令要受訪者如何擺pose,而是營造一個她們最熟悉的日常環境,讓她們自然地與環境連結互動,從《拉拉手在一起》中充滿生活感(甚至是親親抱抱)的畫面,便可看出受訪者對她的信任。

《拉拉手在一起》內頁照片(圖/ 木馬文化提供)《拉拉手在一起》內頁照片(圖/ 木馬文化提供)


王嘉菲期盼透過這本書鼓勵許多單身同志,同時也希望同志與社會、社會和同志都能互相敞開當朋友,因為看似不相干的你我,都在這個有機的大環境中不斷產生連結。因此,書裡所有的照片採用橫構圖(landscape)而非直構圖(portrait),便是想呈現人與環境的關係,「不管在公領域或私領域,我們都不是孤島,不是只有一個人,我拍很生活化、很日常的東西,就是想與別人拉近距離。」王嘉菲定了這樣的基調,書名「拉拉手在一起」也直接傳遞了這份初衷。

(攝影/陳佩芸)(攝影/陳佩芸)


拍攝採訪期間,不少受訪者也對王嘉菲的情感歷程好奇,她雖不吝於和身邊姊妹們分享,但當時的確沒想到這本書的完成,也促成了她的出櫃。

父親來自山東,母親是台灣人,帶著兄姐改嫁給爸爸後因不合又離異,王嘉菲從小就跟著爸爸生活。她十多歲時確定自己的性向,之後也常帶女伴回家,《拉拉手在一起》當中許多主角的經歷,比如父母突然打開房門看到兩人抱在一起睡的窘境,或是交往過程中遭到對方家人不友善的對待,甚至恐嚇,這些王嘉菲也親身經歷過,但這一路,王老爹、王老媽生前對女兒的愛,始終是最重要的後盾,兩老對她的性向,一直是處在「心知肚明」的默契裡。

王老爹在王嘉菲進入適婚年紀那些年,常常不死心地問她為何不結婚,最後都被她不客氣地回以:「我不會結婚!」事實上,她不是不結婚,而是台灣沒辦法讓同志結婚,因此後來她和女友去了澳洲時,便寫信告訴王老爹:「這邊可以結婚。」根據朋友事後轉述,王老爹收到信後,問了朋友一句話:「別人(那女生)的家人會接受嗎?」至此,王嘉菲心裡的石頭終於放下,也更明白父母關注的焦點(或恐懼)不是孩子愛男生或愛女生,而是擔心未婚子女孤老一生。

為了完成《拉拉手在一起》,王嘉菲有種先身先士卒的情懷敞開自己;另一方面,當她看到年輕世代的女孩們還在櫃子裡外徘徊無助時,她想透過這本書給她們一些力量,彷彿她也再次回頭陪伴年輕時的自己。書末,王嘉菲放上自己15歲時的照片,那是一種重生、重新被接納的寬慰。

不同於三年前的同志大遊行,王嘉菲在現場獨自發著傳單、希望找到受訪者;今年在同志遊行的隊伍裡,王嘉菲開心地與姊妹們互相打氣陪伴,還站上宣傳車拿起大聲公喊話,以「被看見」和更多人拉拉手,更期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自由相愛,安心相守。

(攝影/陳佩芸)(攝影/陳佩芸)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跟爸爸訣別、跟媽媽出櫃,李屏瑤如何長成「台北家族裡的違章女生」?

    「身分證數字開頭為2,非典型女生樣,過30歲不婚不嫁,其他人都以譴責的目光望向你,這樣的我,感覺像是大家族裡的違章建築,容我以鐵皮加蓋的角度,寫冷暖分明的成長觀察。」作家李屏瑤回望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書寫家庭、性別、性向帶給她的不同捶打與滋養,彷彿對我們說著:不如世俗期待,又怎樣呢?

    5815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跟爸爸訣別、跟媽媽出櫃,李屏瑤如何長成「台北家族裡的違章女生」?

「身分證數字開頭為2,非典型女生樣,過30歲不婚不嫁,其他人都以譴責的目光望向你,這樣的我,感覺像是大家族裡的違章建築,容我以鐵皮加蓋的角度,寫冷暖分明的成長觀察。」作家李屏瑤回望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書寫家庭、性別、性向帶給她的不同捶打與滋養,彷彿對我們說著:不如世俗期待,又怎樣呢?

58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