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推理入門】 淺談推理史上改名換姓的作家

  • 字級

今天你若翻閱《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一定會看到幾位推理小說家的名字,像是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丹.布朗(Dan Brown)。是的,當推理小說變成大眾讀物時,寫這種類型小說的創作者,就有機會躋身暢銷作家之林。君不見近代日本作家的納稅排行榜上,前十名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名額都被推理作家佔據了,例如天后級的宮部美幸,經常是繳稅最多的億萬富婆。

不過,如果我們把時間軸往回推展,比方……回到八十年前好了,當時寫推理小說可不見得會致富,而且還不算是什麼稱頭的工作。話說當年那個時代,假如本來已經有一份正職,出於興趣寫了推理小說,卻又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不務正業」,這時候要掩人耳目,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名換姓——用筆名出書啦。例如寫出四十多本艾伯比(John Appleby)探案的麥可.伊尼士(Michael Innes),本名其實是約翰.伊尼士.麥金塔.史都華(John Innes Mackintosh Stewart),這位牛津高材生的本業是大學教授,也難怪人家要用筆名發表作品了。另一個例子是艾德蒙.克里斯賓(Edmund Crispin),他的成名作《玩具店不見了》(The Moving Toyshop, 1946)讓一家玩具店在發生命案之後,一夜之間變成了雜貨店,這位想像力極為天馬行空的作者也是牛津畢業生,本名是羅勃.布魯斯.蒙哥馬利(Robert Bruce Montgomery),人家可不是變魔術的街頭藝人哦,而是一位相當傑出的風琴家兼作曲家。

改名換姓的原因還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出於業務需求,比方說,出版公司向多產作家提議用另一個筆名出書。這個建議當然有心理因素的考量,像是天天大魚大肉的人,偶爾總要吃個清粥小菜;再怎麼喜歡吃蚵仔麵線,總不能每天三餐照吃不誤吧。當年「密室大師」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創作力最旺盛之時,每年可以完成三、四部作品之多,他的出版商擔心讀者會看膩了密室推理,於是建議他另取筆名卡特.狄克森(Carter Dickson),而且發表的另一系列探案有不同的神探主角,筆觸也偏詼諧調性而有所區隔。果然卡爾的創作之路走得又遠又長。

提到多產,推理史上創作量最多的作家,應該是英籍作家約翰.克瑞希(John Creasey),此人十七歲的時候寫了處女作,二十歲出頭就完成了九本小說,但問題是:乏人問津,版權通通都賣不掉啊。然而,他的第十部作品《七對七》(Seven Times Seven, 1932)出運了,終於有出版商簽下來發行,真的是十次革命才成功啊。自此之後,克瑞希的人生豁然開朗,終生搖筆創作不斷,而且一本接一本陸續付梓上市。他逝世於1973年,但是在1979那一年仍有作品出版,這是因為他的作品產量實在太多了。咦,究竟多到什麼程度呢?終其一生,克瑞希寫過五百部以上的小說,用過二十個以上的筆名,能締造這樣的驚人數據,相信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吧!

還有一種改名換姓的情況,那就是作者別出心裁,試圖向世人挑戰,看看有沒有讀者能識破本尊與分身的秘密。最有名的例子,絕對是喜歡在作品中公然向讀者下挑戰書的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他所寫的國名系列探案一直讓本格推理迷津津樂道,但同時間他又用另一個筆名巴納比.羅斯(Barnaby Ross),創作了四本悲劇系列的推理小說,塑造了另一位盲偵探哲瑞.雷恩(Drury Lane)。由於出版公司刻意保密,再加上昆恩有意營造兩邊支持者的矛盾衝突,使得這場昆恩與羅斯的筆戰(或說口水戰)越演越烈,成為三零年代最趣味橫生的一場「遊戲」。從結果論來看,也許有讀者覺得自己被耍了,但是在行銷成果上,自然是打了一場勝仗。

近代也有一位成名作家,企圖以改名換姓來混淆讀者的耳目,這個人就是以《哈利波特》舉世聞名的奇幻作家J.K.羅琳。2013年,羅琳故意以「羅勃.蓋布瑞斯(Robert Galbraith)」的筆名,發表了她的第一本推理小說《杜鵑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目的不單是要挑戰讀者的眼力,還要挑戰出版商能否識貨,更要挑戰自己撈過界之後、可否在推理文壇擁有一席之地的能耐。為了不讓自己的超人氣影響編輯和讀者,羅琳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居然取了這麼男性化的筆名。這本《杜鵑的呼喚》到底寫得怎麼樣,或許推理迷可以自行來研判,從中了解羅琳是承襲了哪個推理流派,抑或是自創出一條新路;至於羅琳死忠的大批奇幻迷呢?當然更應該好好捧讀一番,也許各位會發現她的推理小說隱藏了好幾顆彩蛋呢!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當時他們為什麼上街頭?看文字與影像紀錄的反送中運動

距離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已經三年,紀錄當時現況的紀錄片《時代革命》近期上映,透過導演的攝影機,捕捉到什麼樣的緊張現場與參與者的想法?透過相關文章,讓我們貼近當時的事件面貌。

13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