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創作獨白

【留下或扼殺】網路帶來文字,文字埋藏資訊,資訊又帶來焦慮。或許,你其實並不想知道得太多?你是否得學會扼殺文字?--資訊的身世與滋味

  • 字級

資訊,這樣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名詞,竟然是一本書的書名,而且現代人印象中這樣瞬息萬變的東西,書名副標寫的是要談:一段歷史、一個理論與一股洪流,等你打開書讀第一章,發現是在講非洲的說話鼓,不是雲端的未來發展與商機,這樣的一本書,作者不是太低調,就是太狂妄。

但這確實就是葛雷易克。一九八七年出版第一本書《混沌》,就成為全球知名的暢銷作家,臺灣一九九一年出版中文版,也使蝴蝶效應頓成熱門名詞。然而二○○三年寫完《牛頓傳》後,葛雷易克就不再出版著作了,對比於一九九七年他因駕駛自裝飛機失事導致左腳截肢,同在機上的八歲兒子也因此過世,他還是奮力在兩年內出版著作的情況下,不免讓人在想,葛雷易克發生什麼事了?

就在二○一○年底,在版權消息中終於又看到葛雷易克現身,這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帶著寫了七年的《資訊》重返出版市場。我還記得我打開代理公司寄來的假書時(當時美國尚未出版),只有一個念頭,我終於遇到一本談數位時代最棒的書了。資訊在當代情境中無塵、單調、平滑的金屬感,在葛雷易克的細火慢燉中,熬成了一鍋絕妙的資訊濃湯,一勺舀起,歷史、文化、科學與社會的各種滋味彼此不同卻又相互交融。對於資訊的談法,就該咀嚼出這樣的味道。

所以葛雷易克不是低調也不是狂妄,反而是平實地回應資訊在當代大量膨脹所製造的焦慮與樂觀,透過歷史與科學發展的追溯,讓我們看到人類歷史上在面臨科技進展時,都有大同小異的矛盾與討論,數位時代對我們的衝擊,同樣也出現在電報與電話的時代。甚至如今對於網路造成文字能力下降的哀嘆,對於火星文的批評,透過時空格局的放大,我們也會看到柏拉圖對進入文字紀錄時代的憂心,當時的哲學家認為,人類依賴文字,將不再自己記憶任何東西,口語時代的美好詩歌也將逐漸消逝。這些都得以提醒當代人,關於數位時代的討論,文字的式微只是浮面的現象,連要如何討論也只是在初步階段而已。訊息與人類的糾葛關係,可是從人類發明且運用記錄、傳播的工具就開始的。所以如果你不試圖瞭解資訊的身世,同樣無法瞭解其未來。

於是這樣一本誠懇追索探問的書,我們決定保留它平實的面貌,不在中文書名上做任何刻意的引導與變裝,期待每個掀開鍋蓋的人,都能體會到資訊的複雜好滋味,從中領略屬於自己的,對於數位時代的提問與定義。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