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陳德政影像留聲機

【♫|影像留聲機】陳德政:她們從外面的世界掉下來,掉到燦爛的地下世界──《千禧曼波》

  • 字級


我認識幾個像Vicky這樣的女孩,地點似乎就在Spin那樣的地方。

時間是千禧年前後,放縱情慾的孩子們穿上華服,擠出癲狂的表情,等著參加一場世紀末的派對,我跟在擁擠的隊伍後面。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被邀請了,但沒人手裡握有入場券。

當時和平東路、師大路周遭尚未被清理乾淨,尚未入侵一間一間結構似蟑螂的韓系服飾小店,街頭尚未瀰漫著難聞的塑膠家具氣味。入夜的師大公園水泥地,散落著萬寶路的菸頭和海尼根啤酒空罐,當然是紅牌萬寶路,電影裡的酷哥只抽那種頹廢的菸。

好多剛從Spin那溫暖蟲洞穿行出來的女孩,叼著菸在天上飛,她們前後交疊的姿態像一列漂亮的黑衣天使,綁著螢光翅膀,發著酒瘋,說著囈語。

「陪我喝酒!」其中一個女孩對身旁的金髮痞子吼道,離奇的是,每個Vicky身旁都跟著一個痞子,可能剛好就叫小豪,不然一定也是小字輩的。兩人將電音趴的舞池當成翻雲覆雨的床,經歷過最後一波狂喜浪潮,滯留在恍惚的狀態,一同翻滾著,沉浮著。
猜火車

猜火車


小豪是無業遊民,喜歡逞兇鬥狠,有病態的佔有慾。他忌妒、猜疑,像一隻歇斯底里的公狗,聞著愛人頸間與私處的氣味,檢查她的忠貞。他沒事會在家刮刮唱盤,想像自己是個DJ;當年離《猜火車》的電子舞曲時代不算太遠,〈Born Slippy〉還稱不上老歌,你該死的耳朵也還沒有壞掉。

兩人像Sid & Nancy那種失控的情侶,在一起只為了互相傷害、彼此折磨,賦予對方毀滅性的愛──或毀滅的性愛。暈黃的燈泡在Vicky青澀的臉上閃爍,蒼白的現實令她絕望,連性愛都無法撩撥感官、麻痺痛苦,身為一個ㄎㄧㄤ妹未免太悲傷。

做愛,嗑藥,打電動,音樂開得很大聲

漫無目標的都會遊牧生活,脫脂到最後,大概就剩這四件事情。


然後捷哥出現了,他開黑頭車、操外省口音、腰帶夾著大哥大,是老派的狠角色,也是一名體貼的熟男,試圖對不安的靈魂講理。他要Vicky遠離酒店,回歸正常,到咖啡廳打工,「一個小時80塊,可是很充實、很開心,這是所謂的正常。」

編劇朱天文在這裡用了「所謂的」,代表正常乃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侯孝賢經典電影精裝 DVD

侯孝賢經典電影精裝 DVD

《千禧曼波》在2001年上映,是侯孝賢與舒淇初次的合作。舒淇將迷途少女這種生物詮釋得純真又性感,彷彿她當下自我的呈現。片中有兩個她,一個是畫外音的她,身在2011年;一個是劇中人的她,處在世紀的交界。我們從她口中,聽她回述十年前的故事。

忽然2011年已經過去,如今重溫《千禧曼波》,猶如站在一個未來的時間高地回望渾沌不明的Millennium。透過侯孝賢冷靜的鏡頭,我們像考古學家觀察當時的年輕人,他們一個個如放蕩形骸的鬼魂,耗著虛無的生活,嚐盡苦悶與挫敗。

也許青春注定蒼涼,現代的年輕人並沒有比較解脫,仍在迷幻的光線裡尋找刺激。茫然的戀人不斷重演著千年以來的相處模式──分手、復合、爭吵、和解,最終徹底消失。

反反覆覆,像咒語,像催眠,她跑不掉,又回來了

反反覆覆的是片尾北海道的雪,每年都會安靜地落下,把大地染成一片孤寂的白。可能回不來的卻是活力與刺激,那曾經浮動的台北城內,濃烈的集體存在意識。


記得開頭那場戲嗎?迷離的夜色中,舒淇無憂無慮地甩動長髮,手裡掐著菸,在基隆的陸橋上前行,音樂是林強那首色澤透明的〈A Pure Person〉。她視線游移,四處張望,像一隻花蝴蝶,在日光燈下振翅飛舞。

陸橋的盡頭是一座樓梯,她踩著輕快的步伐向下跳,一階一階地向下跳,迫不及待去探望新世紀的風景。那樓梯總讓我想起進入地下社會的通道,那條傾斜、溢滿幻覺的通道,一代一代的Pure Person也是那樣雀躍地跳下去,聽林強和DJ Fish在漆黑的小空間裡播著電子樂。

我認識幾個像Vicky這樣的女孩,她們從外面的世界掉下來,掉到燦爛的地下世界。現在是2015年。

林強〈A Pure Person〉


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025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0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