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馬世芳|歌物件

【週一│歌物件】馬世芳:曲目單

  • 字級


 

演出曲目,通常稱作「set list」。樂手往往把曲目抄在紙上,貼在舞台地板、樂器側邊或譜架上方等等易見之處,以利提醒。那張曲目單,也有人沿用影劇圈用語,稱之為cue sheet,取其「提醒節目切接點」之義。

並不是所有演出都需要這張單子。像Keith Jarrett的即興鋼琴獨奏會,就顯然不大用得著。有的音樂人得上了台才能憑感覺決定當天的曲目,沒辦法先列曲目(陳昇就常這樣)。有人則早把演出流程背得爛熟,不需要曲目單提醒。

歌物件-曲目單-Bob Dylan的cue sheet
1997年Bob Dylan大阪演唱會的cue sheet,附樂手簽名

Bob Dylan的樂手是需要曲目單的:他從1988年開始全球巡演,每年平均唱一百場,每場曲目都不一樣。加入Dylan的巡迴樂隊,必須能隨時彈出指定曲目,更要配合Dylan瞬息萬變的口味,同一首歌可以有幾十種演繹方式。正因如此,許多歌迷追著Dylan滿世界跑,就是要體驗那「每晚在舞台重新發明自己」的驚奇。貼在樂手腳下,每天內容都不一樣的那紙cue sheet,也成了死忠樂迷蒐藏的紀念品。我認識的一位日本女孩,曾在Dylan大阪演唱會後向收拾舞台的工作人員討來一張,再排除萬難混到後台找到每位樂手,請他們在上面簽名。她把這得來不易的紀念物影印分送給各地同好,我也收到了一份,不禁對樂迷熱情執念之永無上限歎服不已。有個專門記錄Dylan出道半世紀來「每一場」演唱會曲目的網站,也蒐集了許多九十年代後半的cue sheet,可到這兒瞻仰

不過,若要論及樂史最著名的一張曲目單,我們得回到更早一點兒的時代去。

1966年八月,Beatles三度訪問美國,從芝加哥到舊金山,連續14場演出,唱的都是萬人級以上的stadium場地。Beatles剛剛錄完了不起的《Revolver》專輯,他們在錄音室創造出來的聲音,以彼時簡陋的舞台條件,是不可能在現場重現的。所以,新專輯的歌他們一首都沒唱。巡演前不久,John Lennon一席「Beatles比耶穌還受歡迎」的發言掀起軒然大波,有人焚燒唱片,有人恐嚇暗殺,三K黨還把一張Beatles專輯釘在十字架上誓言復仇。在曼菲斯的演唱會,有人往台上扔鞭炮,砰一聲炸響,每個團員都立即轉頭看Lennon,以為他被一槍打死了。一位工作人員事後回憶:依當時飽受威脅的緊張氣氛,就算他們看到Lennon倒在血泊中也不會太意外,幸好只是虛驚一場。

1966年的Beatles巡演,每場曲目都相同,每次演出不超過四十分鐘。那個年頭的舞台並沒有演出人專用的監聽喇叭,幾萬人的場地充滿尖叫聲,樂手往往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只能憑直覺看彼此的動作來確定自己還在拍子上。證諸當年留下的實況錄音,Beatles在那樣惡劣的條件下居然極少走音掉拍,實在令人佩服──可惜當年在現場的歌迷,大概也沒有幾個人有緣穿透重重尖叫,從頭到尾聽清楚那怕只是一首歌。

歌物件-曲目單-Let It Be紀錄片
1969年《Let It Be》紀錄片中,Paul McCartney的Hofner貝斯仍清晰可見那張小抄

Paul McCartney彈的仍是那把小提琴形狀的Hofner 500/1貝斯。McCartney是左撇子,Beatles成軍之初,專為左手設計的貝斯極為罕見,這把Hofner的對稱形狀正適合改裝,於是成為他的招牌琴。這是他的第二把Hofner 500,從1963年開始服役,早期Beatles幾乎所有暢銷曲都有它的聲音,直到現在,你仍能在他的演唱會上看見這把傳奇名器。

McCartney把1966年巡演曲目寫成小抄,用透明膠帶貼在琴身側面,上面寫的是:

Rock & Roll (即「Rock & Roll Music」,翻唱Chuck Berry的歌)
She's a Woman
If I Needed
(即「If I Needed Someone」,主奏吉他手George Harrison的歌)
Tripper
(即「Day Tripper」)
Baby's in Black
I Feel Fine
Yesterday
Wanna Be
(即「I Wanna Be Your Man」,鼓手Ringo Starr主唱)
Nowhere Man
Paperback
(即「Paperback Writer」)
Long Tall
(即「Long Tall Sally」,翻唱Little Richard的歌)


歌物件-曲目單-Paul McCartney貝斯上的曲目小抄
貼在Paul McCartney貝斯上的曲目小抄

John Lennon在台上彈的則是另一把曠世名琴:Rickenbacker 325。Lennon在漢堡時代便愛上這款琴,原版已經歷盡滄桑,不堪彈奏,1966年台上這支是稍晚出廠的同款。琴身側邊也貼著一張曲目小抄,當年的紀錄片畫面還捕捉到了那張小紙片。

1966年8月29日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是Beatles的最後一場美國巡演,四人自己帶了相機上台互拍留念,彷彿知道他們一時三刻不會再重臨這樣的場景。只是當時連他們自己大概也不會知道:這將成為Beatles史上最後一場公開演出。之後直到解散,他們只在1969年登上公司屋頂唱了一場類似「行為藝術」的演出,再也沒有重回巡演的舞台。

歌物件-曲目單-John Lennon吉他上的曲目小抄
貼在John Lennon吉他上的曲目小抄
至於那兩張抄了曲目的紙片,並未在1966年巡演結束之後撕下,或許也有幾分紀念那段瘋狂歲月的意味吧。它們就這樣待在琴身上,隨著歲月而發黃、變脆。Lennon那把Rickenbacker 325,在他1980年遇刺身亡後,早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器」,大概不太有機會被拿出來彈了。倒是McCartney那把Hofner 500/1跟著他轉戰江湖,幾十年來始終在台上忠實地陪著主人。那紙1966年的曲目單也一直貼在琴身,成為它不可分離的「零件」之一。直到1997年,距離McCartney貼上那紙小抄已經31年,泛黃舊脆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將近無法辨識。它的主人這纔決定把它取下,妥貼保管。那紙隨手寫下的曲目單,就這樣供進了神龕,躋身「聖物」之林。

歌物件-曲目單-Lennon曲目小抄
看到琴身側邊那張小抄了嗎?


作者簡介

廣播人,作家,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著有散文集《耳朵借我》《歌物件》《昨日書》《地下鄉愁藍調》等。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並獲多座廣播金鐘獎。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歌曲不只是歌曲,也是我們的青春與時代。一起聊聊馬世芳《重返地下鄉愁藍調》與音樂記憶

這是連續三年拿下廣播金鐘獎的馬世芳第一本書。 35歲那年,他用了巴布.迪倫的一首歌名為同代人留下青春的故事與音樂,慢慢累積知音。 有人看了這本書,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有人唱起了自己的歌。 十年過去,書裡描述的青春與歌都更遠了,但那浸透文字的情感於今卻更鮮明,那些歌也仍敲打著胸膛......

22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