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許皓宜的情感心理課

【許皓宜情感心理課 001: 憐惜】請珍惜那些,重新教你學會哭泣的人——電影《生生》

  • 字級

「沒有愛的地方,就只剩下權力和競爭。」
打開心靈,讓愛進來;即便身處黑暗,希望依然存在。
透過閱讀和電影,我們一起聽聽別人的故事,學著找回自己生命故事中,最獨特的力量。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

《生生》《生生》

情感心理課 001: 憐惜
請珍惜那些,重新教你學會哭泣的人——電影《生生》


莉莉奶奶一個人住在老家,最近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末期,這是多麼大的一件事啊!她的女兒以安每天用電話追蹤,要莉莉奶奶上台北進行化療。可是莉莉奶奶非但不願乖乖聽話,還在網路上成立「活過100天」的直播節目?
莉莉奶奶說:「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既然我還在這席位上,總要想辦法吃到飽!」

生生的哥哥過世了,他媽媽為了忘記哀傷,更努力地投入工作,每天晚出早歸,與生生短暫碰面的時光只有一句話:「生生,起床囉!」生生孤單極了,卻沒有人可以聽他說話。無意間他透過哥哥留下的手機,進入到莉莉奶奶的直播室……
生生說:「我想知道,為什麼哥哥這麼喜歡看你的直播?」

(圖/電影《生生》)


生生和莉莉奶奶的故事,從一遍歡樂開始。如果依照一般的故事哏,你大概會以為是開朗的莉莉奶奶最後打開生生的心防,從此兩個人活得幸福快樂。但我認為,生生和莉莉奶奶相遇的最動人之處,是他們教會了彼此「哀悼的能力」。

什麼?哀悼是哭泣的意思嗎?哭泣不是一出生就會了嗎?

不是這樣的。年紀越大,我們會的東西越多,卻常常忘記要為自己好好哭泣,久而久之,就連為失去的人事物感到哀傷的能力都沒有了。這不是因為我們的感覺變少,而是我們的包袱變多了;我們更用力地以為,要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就不能像孩子一般地脆弱。
所以生生失去哥哥,卻從來不說他難過;所以莉莉奶奶明明就被宣告自己快死了,卻從來不說她害怕——他們同樣面臨生命的失落,卻從來不願意好好地面對心裡的哀傷。

透過《生生》這部電影,我也想問問大家:
你還記得,上一次為自己的失落好好哭泣、好好地哀悼,是什麼時候呢?
如果你面臨生生的處境,或者莉莉奶奶的處境,你想像自己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你覺得自己是個情感壓抑的人嗎?

 

所謂「長大」,不是將自己關進情感「高塔」


我們先來想一想,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失去了哭泣和哀悼的能力?通常是因為下列幾個原因:

  1. 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特別是那些對我重要的人。
  2. 不想給別人看笑話,特別是那些和我不對盤的人。
  3. 不想因為悲傷,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日常。
  4. 覺得哭也沒有用,發洩情緒之後可能還有莫名的罪惡感。

於是,哭泣的能力逐漸隨著年歲增長,很自然地被我們的心智功能給排除。然而,當我們面臨失落時,倘若無法覺察到心裡的哀傷,哀悼就不可能發生,失落的感覺也就很難真正過去。

我們會更想要從外頭去找些事情做,來填補那種把哀傷抽離了的空虛感。但你知道嗎?如果哀傷一直沒有機會被表達出來,不管我們做什麼,都很難真正感到開心。

太過顧慮他人感受,其實隱藏著「不信任」的訊息


就像莉莉奶奶努力地開直播,大家都以為她是個堅強又開朗的抗癌老人,但她的心裡其實充滿對死亡的恐懼、對女兒的不捨,這些話說不出口,她和女兒之間就彷彿隔了一道無形高牆,明明愛著彼此,卻怕自己的「愛」會變成對方放心不下的「礙」。

生生何嘗不是如此?大半夜地不睡覺,瞞著上大夜班的媽媽,偷偷騎腳踏車在超商外頭觀望她的辛苦,深怕往前一步,埋藏內心深處的情感或許就會潰堤,造成對方的心理負擔。

原來,我們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失落藏著,是這麼強烈的愛。

只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不信任呢?不願相信對方是可以依賴的,也不願承認:生而為人,我們都有需要依賴的時候。最終,我們可能將自己關進了情感的高塔,在一個孤單的世界裡抑鬱凋零。

如果你所愛的人這樣對你,你會不會想把他抓起來,狠狠地打屁股?

學會依賴,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憐惜」讓情感自由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裡頭提到:「憐惜是一種愛,使人為他人的幸福感到快樂,為他人的不幸感到痛苦。」

當生生遇見了莉莉奶奶,他重新經驗到,他所愛的人有一天會永遠離開。

當莉莉奶奶遇見了生生,她重新理解到,原來要與所愛的人分離,她還有恐懼,還沒完全做好準備。

這是人與人的相遇中最可貴的經驗:透過相互「憐惜」的感覺,我們不知不覺地相互依賴。於是「失落」也有了寄託之處,「眼淚」也獲得被解放的自由。

當情感自由了,心也自由了。

那麼請你,也去尋找一個能讓你走向自由的「生生」吧!

莉莉奶奶與生生。(圖/電影《生生》)



 延伸閱讀 
【馬欣專欄|敬這殘酷又美好的世界】用最後一百天訴說愛這回事──《生生》裡的奶奶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知名諮商心理師。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長期研究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著有《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如果,愛能不寂寞《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每段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情緒陰影》,以及有聲書《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等書。

OKAPI專欄全新上線   【許皓宜情感心理課】okapi.books.com.tw/list/151
FB粉絲團: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www.facebook.com/Dr.Hsu1231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不/宜讀指南】兒童不宜.有些繪本長大才懂

    我們對童話的想像往往是「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你曾讀過「非正面結局」的童話故事嗎?暗黑、血腥、暴力、惡毒,接著我們往往就預設結局會「好起來」,但如果沒有呢?許多童話繪本便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好人最後死了、殺人者逍遙法外、親人之間互相傷害......等,真槍實彈在孩童面前上演──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會死掉」,看似「兒童不宜」,但以暗黑現實面來協助兒童建立成長過程中理解、接觸真實社會的秩序,或許反而是最好的「護身寶劍」。

    3644 2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宜讀指南】兒童不宜.有些繪本長大才懂

我們對童話的想像往往是「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你曾讀過「非正面結局」的童話故事嗎?暗黑、血腥、暴力、惡毒,接著我們往往就預設結局會「好起來」,但如果沒有呢?許多童話繪本便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好人最後死了、殺人者逍遙法外、親人之間互相傷害......等,真槍實彈在孩童面前上演──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會死掉」,看似「兒童不宜」,但以暗黑現實面來協助兒童建立成長過程中理解、接觸真實社會的秩序,或許反而是最好的「護身寶劍」。

3644 2